原时空土鳖是咋弄?
经过了课题研究阶段、思路形成阶段;规划纲要起草和专项规划形成阶段;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衔接阶段,直到最后完成并提交国大讨论审议。
李自成发愁啊,身边没几个能商量的人,太行山不行的话,上哪找合适的根据地?
“金角银边草肚皮”。
上千年来的历史早已证明,能作为根据地,支撑一个政权发展成大一统,或者较成功的半一统的,从来只有这些地方——
1.关中。代表:周、秦、西汉、前秦、北周。
“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的地区称为“关中”。
关中山河四塞,东有肴函潼关之固,又有黄河天险;南有秦岭,秦岭的东边有武关通向南阳,秦岭的西边有散关通向巴蜀,西边陇山有萧关,北边是黄土高原;中间是渭河平原,沃野千里,退而自守足以称霸,进而东扩,足以夺取天下。
关中欲统一天下,需要先占领汉中、巴蜀,然后东进过黄河占领山西;出武关占领南阳、荆州,等完全占有了第二阶梯地势,中原各个势力就无险可守,形成席卷天下之势。
从中原进取关中,有武关、潼关、蒲坂津三条路,刘邦入关中走武关;曹操入关中走蒲坂津;安禄山入关中走潼关。
而关中的安全,还需要防守西北之敌,先固守陇西,要有能力固守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如此关中才能无忧。
很多人觉得刘邦的基本盘是四川,但实际上人家是据有三秦后才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不断北伐,为的也是复制刘邦老路,先控制关中再争夺中原。
但是,当前的关中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关中,气候变了。
举个例子——
解放战争中,四野、华野、中野动辄几十万大军开战,而一野在广袤的大西北打的都是两三万人的战役。为啥?人多了养不起。
更何况,明末陕西要经过战乱、天灾持续十来年,没有五六年的休养生息根本无法作为可靠根据地。
2.河北。代表:东汉、后赵。
河北统一天下开创于刘秀。
河北分三个层次。
北部以北平为中心,有燕山、太行山为其外围屏障;居庸关、山海关是最重要关口。北、东外部入侵,都是走居庸关、山海关,但只要坚守京城,就算失去外围关口,对方也无法轻易占领河北。
中部以大名府为中心,背靠太行山。宋朝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经营大名重镇,与山西的晋阳连成一线,也能勉强抵挡北方入侵。
南部是邯郸,同样背靠太行山,又有漳水之便。邯郸、邺城、多是河北政权建都的地方。五胡十六国时,燕国开创了少数入主中原的先例。辽东燕国从山海关进军,一战北京城,二战拿下常山,三站攻取邯郸,顺利拿下整个河北,层次非常清晰。
北方外部入侵,只要占领了河北,再向中原进军,几乎就是畅行无阻。
当年袁绍“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就是想复制东汉光武帝的发家故事。只可惜当时占据河南的不是大而无当的绿林军,而是狡猾的曹孟德。
可是李自成不能学啊。
现在才是崇祯四年,你占河北就是不给朱由检面子,人家要大耳刮子抽你!
3.山西。代表:前赵、北齐、李唐、后唐、后晋、后汉。
五代里三个都是靠山西发家。太原城得天独厚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哪怕全山西都被打成筛子,靠着太原城都有撑下去的可能。
山西地理优势非常明显,山河四塞,兵家必争之地。中间有好几个盆地;东边是太行山,与河北有太行山路连接;西边是黄河和吕梁山,走大队人马只有蒲坂津通向关中;北边是勾注山、恒山,有雁门关险要;南边是中条山、王屋山,有太行八径中的南三径通向河内。
从山西攻打河北,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当年王翦灭赵、韩信攻略河北,都是从釜口径直驱邯郸。还有偏师南下走河内,也能到达邯郸。向西只要占据了蒲坂津,关中就要受到很大威胁。
历史上关中和河北经常有割据势力,山西是他们必争之地。谁掌握了山西,谁就有可能消灭对方。
特别是河北的政权,没有山西倚靠,就离灭亡不远了。南北朝时,北魏定都大同,尔朱荣、高欢坐镇晋阳,都是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掌控四方。
这地方当然好,可惜李自成虽然自诩英明不差阎老西儿,但面对的是朱由检大帝不是日记大帝。我大明当前又是大一统国家不是抿国军阀混战之世。
山西不好抢。
4.河南。代表:曹魏、后梁、后周、北宋。
中原这地方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只有曹孟德、朱温这样狡猾狡猾的人精才能镇得住。宋朝父子俩真是令人无语。
至于李自成,五六年之内还是不要想了。
5.东北。代表:辽、金、清。
东北平原的生产力一旦被开发出来,马上就能威胁中原政权。
隋唐两朝雄主拼了命也要拿下高句丽估计就是这个原因。(还有消耗五姓七望、关陇系等原因。)
某种意义上讲,土鳖也类似。先拿下东北,掌握粮仓和工业基地,再以此为根本南下统一全国。只是谁都没料到粟将军在中原搞了个大新闻。
现在那边被鞑子占了,李自成又没附身皇太极,没法曲线救国。
6.荆扬。代表:六朝,五代杨吴(抵挡住了朱温南下步伐)、朱明。
荆州湖北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当年楚国凭借此地称霸,地理优势很明显。
东边有大别山、桐柏山,大胜关是其要塞;西边是巫山、荆山,有夷陵扼其咽喉;南边是湖南,有南岭隔离了广东;北边是南阳盆地,四通八达,有武关通向关中,有南阳通向中原。还有汉水和长江流经湖北等。
湖北有三个重镇,从争夺天下来讲,襄阳最重要;对江东来说,武昌最重要;对湖北来说,江陵最重要。
三国时魏蜀吴三家争夺荆州,可见荆州重要性。
在荆州的夷陵向西进军,还能拿下四川。历史上很多统一四川的过程,都有从湖北进军四川的线路。
而且历史上的多次北方统一南方,都是先拿下襄阳,再拿下江陵,然后顺流而下,攻打南京。正所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虽然自古几乎都是从北向南统一,这并不能说明南人打不过北人
唐代著名道家学者李筌,在《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中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
而宋代辛弃疾则于《美芹十论》中有——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
辛弃疾对这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
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是希望南宋朝廷能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收复北疆;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意义甚大。
可惜,岳飞北伐失败。并不是因为岳飞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大概是因为完颜构没有女马。
在开封,完颜狗大意失亲妈,顺便亲爹、亲哥两位皇帝也失了,吓怕蛋了吧!
如果南方遇上强势统治者一样可以发挥出很大作用。
南方政权北伐有三条路,一是徐州出山东;二是江淮进中原;三是襄阳进中原。
尤其宋朝以后,南方开发趋于成熟,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资源够了自然就开始有优势了。
相反,西安、开封等地繁荣了上千年后开始落寞。
北伐,有了强势统治者,有了经济支撑,还要有战斗力。
朱元璋很早就拥有骑兵了,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江南地方割据势力相比,他麾下的骑兵数量居多。
其征伐张士诚时一马军可以备二步军,可见骑兵比例很高。
例如与张士诚弟张九六的一次野战,“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
明军骑兵成为主导胜利的关键。
当然,蒙元是不怕骑兵的,人家就是靠这个起家。
朱元璋曾对李文忠说:“王保保若见我这里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里军马离了步军时,他却来与战。再说道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
拐子马即重甲骑兵。这段话充分说明蒙元将领并不惧怕明军骑兵。如果明军骑兵脱离了步兵,蒙元铁骑就会寻机将之歼灭。
南方北伐,尤其从徐州出山东,还有个好处,往北走平原多,对方无险可守。
北方失败条件是一次性丢掉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核心区,而北方打南方则要从黄河、淮河到长江步步推进,人家可以逐次防守。
所以,北伐军直接不顾关中,不理黄河,第一波次攻击就要直接推到燕山!华北平原是一个整体,南方必须打到燕山才有可能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燕山和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北、西边界,天险在此。
这路线南北朝刘宋时就差不多确定下来了,桓温第三次北伐就走的这条路。(感觉桓温被低估了)
在明军之前,红巾军一路北伐打到辽东、高丽。那走位实在太疯骚了。
朱元璋北伐就是先下山东再断河南,据潼关而锁关中,一鼓作气直捣幽燕。最后挟中原江南之势,徐收晋陕,传定西南。
那为啥别人都失败了,朱元璋成功了?他这么强?
除了经济重心南移,还有一个原因,黄河改道了。
再一个原因,元代改造京杭大运河,北伐有了稳定的后勤补给能力。
后来的太平天国沿着运河北上,他甚至都没有后勤,两万人一路打穿到天津。
说明从南往北打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
明军北伐一直到大都,打过像样的会战吗?
北方元军主力正在围攻太原,“步步要杀”王保保呢。同时关中各路军阀打的不可开交,不然人家出潼关,南军在河北平原上的侧翼就暴露无疑
大元朝廷在内斗,朝廷和拥元军阀在内斗,拥元军阀和拥元军阀之间也在内斗。并且他们把内斗作为绝对重点。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明朝开国最强的3个将帅,太原之战团灭王保保时赢得也很惊险。
如果蒙元没有内斗呢?或者只有文斗没有武斗,朱元璋还能赢?
南方北伐还有一种方式,海路。甚至可以直接从天津登录,一鼓作气直捣黄龙。
只是,古代一直不咋重视海军,海运能力也非常差劲。
说完荆扬,南方做为根据地的或许还要再加几个地方。
孙大炮的广东免谈,周太祖吴三桂的云南也算了,两者都没啥代表性。
那就剩下天府之国四川了。
可是综上所述,凡是能统一全国,或者有机会统一全国的政权,从来没有以四川为基础。
无论是公孙述的成家、十六国的成汉、谯蜀、五代的前后蜀、元末的明玉珍,哪怕把南宋的吴曦也算上,都没有一个能撑过几十年。
刘黄书的季汉算是这些里面难得具有进取心的一个,却也无力回天,千里山河空付孺子。(其实诸葛亮逝后30年刘禅才投降)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隔绝了敌人也封闭了自己。
正是因为蜀地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每当有乱世来临,那地方都能成为躲避兵乱的世外桃源。
东汉末年刘璋、刘备先后在蜀地割据;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巴氐人李特在蜀地建立成汉;唐末天下大乱,王建封锁剑门,又在蜀地割据一方;明末、抿国时期,巴蜀又是割据状态。可以说每逢乱世,蜀地必然割据。
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中间有长江、嘉陵江、岷江联通,对外交通难行,对内却便利,物产丰富。
四川有两个出口,东边是重庆向东,有长江山峡,通向荆州;北边是成都,向北有阴平、金牛道和米仓道可走。阴平是小道,通汉中。
历史上夺取四川,都是走的东、北两路,或者两路并进。
刘备入蜀,走三峡到重庆,然后进成都;邓艾伐蜀走阴平小道。金牛道是正道,有剑阁险要可守,易守难攻;阴平小道虽然崎岖,不利于大军通行,但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米仓道是汉中通三巴的道路,只是辅助路线。
所以四川欲争夺天下,需要集中兵力在东和北两面。一有机会就东占荆州、北占汉中关中,如此则能取天下,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
最先提出这个战略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东汉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的部下,名叫荆邯。
荆邯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见识非凡。
当时光武帝刘秀从从河北进军中原,已经有了夺取天下之势。荆邯就劝说公孙述,如果能交好刘秀,那是上策,否则就要和刘秀争夺天下——
“当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诸葛亮的隆中对基本照搬这个战略。甚至蜀汉失去荆州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占领凉州,也能看到这段话的影子。
但是荆邯却比诸葛亮技高一筹。他的建议和韩信一样,都是直接占领关中,而诸葛亮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反而先去凉州再取关中,错失良机。(曹魏有实力,子午谷奇计成功可能性另说)
也许溜进四川容易,但是坐大后想出来就难了。不说对方守住关口,光是出川那交通条件,后勤补给就令人头大三圈,难搞。
所以,综合历代来看,从北往南打成功率最高。
具体到明末,同样不能去南方。
南方自然条件好,人还可以活,愿意投“贼”的少。
“江右荆、楚五岭之间,米贱田多,无人可耕,人亦不以田为贵,故其人虽无甚贫,亦无甚富,百物俱贱。”
“闽田两收,北人诧以为异。至岭南,则三收矣。斗米十余钱,鱼虾盈市,随意取给,不甚论值……此真极乐世界。”①天启年福建人谢肇淛任广西右布政使,按理应该不会瞎说。那就一两银子五六石大米?
徐霞客也记录了广西云贵粮价——
“自黄草坝至此,米价最贱,一升止三四文而已。”
“宿於蒲缥之西村,其地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
“又西向平上四里馀而宿於橄榄坡……其处米价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
水果也便宜,“以钱一文买梨三枚,其大如瓯,味松脆而核甚小。”
南人的小日子太幸福了。
云贵两广加福建,在大明纳税体系中只占比百分之五,而山西占百分之十三。怎么比?人家税收的少,相对受的盘剥就少,百姓负担轻。
“崇祯十年丁丑元旦……(苏州附近)米价向来腾涌,冬粟每石一两二钱,白粟一两一钱,此荒岁之价。”②
不像北方,荒年小米都七八两,甚至十几两一石。老百姓不得不冒死吃观音土。
所以北方群众造反基础更好,招兵容易。
而且北方兵源要比南方好一些,尤其“投贼”的很多都是边军出身。
明人说:“南北之区分,究以北地为胜。其中有关乎天时地理者,非人力所能为也。
盖以燕赵齐秦之郊,多豪侠奇绝之士。且北地苦寒,生于其间者,筋骨实较南为强……
吾尝周历幽燕长城诸地,广漠平原,一望无垠。每至秋冬之交,而南人之初至其境者,已有瑟编萧索之意。迄至北风怒号,寒飚裂骨,南人之不能撑支,更无论矣。
北人则习惯成性,毫无畏缩。虽层冰盈丈,雪花如掌,而鞍马纵横自豪。
此北方人之筋骨较诸南人为强健者……”
明末南方人造反不在少数,奴变什么的,声势一度很浩大,但他们很快就被地主老财的乡兵镇压了。由此也可见双方战斗力。
再者,李自成带着百把人去南方发动起义?那边话都听不懂,交流困难,谁搭理你。除非他有上万强军打底,那时候过去才有可能站稳脚跟。
其实只要哪一方势力得到了九边军队,那么距离他统一天下就已经完成了八成。
因为内地、江南几乎是去军事化的,其他省份绑在一起都打不赢陕晋冀这三兄弟。
总之,北方“灾区”能为起义军提供足够兵源,却提供不了足够粮食;南方非灾区能提供粮食,但无法提供合格兵源。
而起义军要想在明廷的剿杀下存活,就必须不断获得粮食和兵源。这样一来,当“流贼”就难免了。
至于根据地,其实李自成也知道自己操之过急了。
发展革命根据地有三个要素:良好的群众基础;各大势力的夹缝;坚强的革命军。
李自成现在有啥?有个屁!
他面对的是能有效统一指挥的明王朝,所以刚开始必须采取流动作战避实击虚,而不是生搬硬套“建设根据地”,否则就是纯粹找死。
所谓农村根据地并不是说住在农村就有根据地。假如一支队伍不能和农民融为一体,那么无险可守的农村就是个死地。
蒋光头也学习土八路玩过敌后游击战,可是很快就被消灭了。就因为他没有群众基础。
具体到当前,明军不需要干别的,时不时的来抢劫烧田就能整死“反贼”。而未经洗脑的农民看到官军来了,拿几两银子就能把李自成卖了。
说了半天,根据地为啥重要?
刘邦在彭城被打垮,却能依托萧何征发更多的物资人力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并将战线维持在荥阳成皋一带;
李渊在高墌、河东、黎阳遭遇灾难性溃散,却能汲取足够的后备力量,最终挫败强敌。
与之相反,李密很强,一旦在邙山被王世充突袭重创,其势力立刻土崩瓦解;黄巢一旦在陈州被李克用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因此,乱世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那些志在天下的豪杰,必然能够意识到能否最终胜利的根本,绝非逞凶于外。
真正考验他们的依然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于不断地稳固自身根基。有根据地就能最终形成不败临敌的局面。
所以,乱天下者或许是无恶不作、杀人盈野的枭雄,但最终制胜天下者,必然是能够建立秩序,恢复生产,稳定内部,从而完善自身根基的豪杰。
战场上谁都不敢说常胜不败,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承受重大挫折的打击。
刘邦用萧何治关中;光武凭寇恂镇河内;曹公以荀彧理兖州;石勒深根襄国;李渊入据关中;朱温以张全义劝农河南,李存勖依张承业治河东;明太祖高墙于江东等等,皆深根固本,以不败制天下。
原版李自成被入关人在山海关一战打爆,就不得不放弃巨城北京。别说退往山西,他甚至连陕西都守不住。因为他的根基太浅。
当陶吕夹逼之危,荀彧劝曹操舍徐守兖——“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张宾劝石勒舍寿春取河北——“长驱四野,飘荡掳掠,此盗寇之术,非帝王之略也……邺有三台之要,西接平关,四塞山险,因喉趁势,宜北徙而据之。伐叛怀德,河北既定,则基业不坠,天下莫敌矣。”
《三国志.武帝纪》——“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曹操)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有了根据地才能取天下。
后金都稳固经营几十年了,李自成才刚起兵,压力山大。
以当前革命军的战斗力,对上八旗兵恐怕不够看。
决定军队战斗力四大因素:装备、训练、士气、后勤。
革命军装备勉强可以在上党偷么着搞;士卒训练有《步兵操典》,武官有讲武堂,暂缺参谋体系;
士气除了洗脑就是给钱。
《易经》云:何以聚人?曰财。
先谈钱,才能再谈理想。没钱谁给你卖命。
简单说,小民来投奔革命军,前期要“有饭吃”,后期就是“荣华富贵”。都躲不开一个“钱”字。
钱或者说后勤供应从何而来?
抄大户只是权宜之计,最稳妥的还是建设根据地。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鸟都要找个栖息的地方。
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可靠的后备兵员,没有动员体系,没有修整地方,没有军资供应等等。
革命军盘踞的历山其实算不上正经根据地。
那么,李自成当前就只能以战养战。
可是游击战不好打。
如今通信手段低下,难有消息渠道,往哪跑都像瞎子聋子;
农村不好获取补给,若进攻府县伤亡会很大,待不住几天又要被赶跑;
再者,一味打游击上哪获得枪炮?长矛大刀都不好补充。
游击战并不是万能良药,却是现在的最优解。
如此,革命军的战斗规模必须限制在营以内,再大几乎必然赔本。
尤其是野战,即便全歼敌军,缴获些粗制滥造的破刀烂铳有求用。明军自己都吃不饱,更不可能携带多少存粮。
想到此,李自成急忙给各处发信,“凡是预估缴获量达不到消耗量1.2倍的战斗,能不打就不打。胜仗的标准是缴获两倍以上消耗。”
大统领又给驻外各将着重强调了“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求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
具体战术原则为“一点两面”、“一慢四快”。
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攻击点上;两面,就是必须采取包围办法,争取每战全歼敌军。
一慢,发起总攻的时机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作好完全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四快:抓住敌人要快、攻击行动要快、扩大战果要快、追击敌军要快。
李自成抄来的兵法实在太牛逼了,正适合“流寇”。张道濬品味片刻,不由得六体投地。彻底拜服。
他原本能看到失传上千年的《孙膑兵法》就够兴奋了,没想到大统领真正的本事震古烁今。①早前史学界一直有观点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同一本。甚至还有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
张道濬“从龙”后表现不错,李自成对他也就不藏私了,多送了本《战争论》。
“老张,赤卫队搞的怎么样了?”
“已编齐六哨半……”
沁水县城一哨;端氏镇一哨;窦庄半哨;郭壁一哨;屯城一哨;润城一哨;郭峪一哨。
赤卫队招的都是本地民壮,平时做工,有事集合。五天一操练,每人每月补贴五钱银。
披着团练皮,挑头的都是本地乡绅,贾富贵、王重新、陈大义等这些人,张道濬在幕后掌控。
他们的武器装备以长矛为主,便宜实用;再配些三眼铳和牛尾刀吓唬人。
牛尾刀是好刀,堪称中国刀的集大成之作。
利于刺击的两刃刀尖;方便拖割和控制刃口的先反;提升斩击存能的加阔刀头;薄而直方便稳定刀姿和传递劲力的刀腰;减重强横向支撑的开樋;足够容纳手掌支撑的宽度,容易配合贴身刀法又刚好足以正面掩护手指的椭圆形刀盘,单双手都可容纳的一手半柄;以及可以给手提示刃向的柄尾反曲,可以装防脱绳的尾环等等。
无论你是专攻发劲劈砍,还是挺剑突刺,牛尾刀都可以给你发挥。
牛尾刀在清代极为流行,后来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也是它儿子。
牛尾刀利于劈砍,但是刺杀方面稍微弱点,所以正规军队用得少。
再加上它的造型颇有威慑力,装备捕快之类地方军更合适。
李自成叮嘱道:“上党很快就要乱起来了,尽快督促各家各户准备好斧镰旗。”
张道濬应下后又请示,“大统领,若是其他农民军违令抢掠,打不打?”
“别手软,杀无赦!”李自成当然不能让旁人祸害自己的盘中餐。
“老张,你要把沁水看好,有事多和李过、冯起龙沟通。还有,明年五六月份有暴雨,要提醒那些茅草房住户尽快修葺;沁河水道要抓紧疏通,堤坝要加固。尤其郭壁往阳城一带,要格外注意些。”
郭壁后来被水逼的不得不往山上退,从滩涂戈壁变成挂壁了。阳城外也被暴涨的沁河水淹了不少。
张道濬已经见识过两三次“神迹”,马上拱手道:“臣定当尽心竭力,必不负大统领所命。”
眼看年底了,李自成却不留下过年。
已经拖了两个月,晋南粮食都要被祸害完了。他要赶紧带队出去饱掠一番。
就食于敌比吃老本强十倍。
这一走少说也要五六个月。
“此次行动计划叫‘磨刀’。”
“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磨刀?”
“不,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