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样子朱棣又有大决定了,陈远不敢耽搁,匆匆吃完早餐,马上盥洗净面、穿衣着靴、革带束腰、梳发整冠,一切就绪后,便匆匆出了门,骑了骏马直奔行宫。
陈远赶到奉天殿前,只见殿门口站着两个小太监,便道:“陈远奉旨见驾,劳烦通禀!”
那小内侍见是陈远到了,不敢怠慢,连忙低头道:“大人请进去,陛下吩咐了,大人到来,无需通报,直接进去。”
陈远忙一整衣冠,迈步进殿。
大殿上面,文武百官济济一堂,陈远向皇上见了礼,便闪身站入班中。
这时他才发现,十六国使者一一朝见天子,有序进行。
然后,就听见使者说请求朱棣派人护送他们回国,一定感激不尽。
这些不知道是朱棣暗自的操作还是他们的真心,总之,要求是提出来了。
奇怪,召见使者,传我来做什么?陈远思索了半天,听到这个,突然惊醒,是了,朱棣要下命令下西洋了。
由于顺天已被定为国都,陆续迁到顺天任职的官员越来越多,下西洋总要个理由。
虽然陈远在南京已经通过民间舆论,顺便把太子说服了,可是很多官员出于皇子阵营不同和对朱棣迁都的不满,就恶意诋毁下西洋。
户部左侍郎于奂因为陈远上殿见驾,打断了一下发言,等陈远站回班中,又重拾话题,愤然说道:“前番五次下西洋,若说是宣抚诸国,实已达到了目的,如今相隔短短两年,何须再下西洋呢?西洋之行,费钱粮数百万,百姓不堪重负,苛捐杂税,因病及风浪海啸,军民死伤数万,纵得奇宝而归,对于国家有何益处?臣请陛下为民生计,罢西洋之行。”
他一脸正气,说得陈远都差点相信了这货是忧国忧民的。
陈远知道,这就是朱棣叫他来的目的,驳斥道:“于大人,我大明的舰队,只是用来采购些奇珍异宝吗?非也,殊不知,他们还能运输多少奇珍物资,丰富我大明的物产,大人难道不知道,眼下让多少百姓吃饱的红薯,就是从西洋带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次下西洋,郑大人共购入货物近两百种,香料、药材、五金、布帛不计其数,大人,你平时所用所穿的,不正是受益于下西洋,百姓也是如此,何谈误国误民呢?”
于奂哑口。
陈远又道:“还有胡椒,在异国进价与在我大明的售价相差在十倍以上,但是,贵族和百姓都喜欢,君不见我朝的茶马交易是为何?就是为了用茶马限制其他国家,安不知其他国家会用胡椒或者其他物品来控制物品大明呢?”
这话就危言耸听了,其他官员面面相觑,大学士刘观道:“荒唐,我堂堂上国,岂会被一个蛮夷小国欠着鼻子走。”
陈远嗤之以鼻:“刘大学士,佛家曰,众生平等,你饱读诗书,可知道孔夫子天下大同、人人为公的思想,你一口一个蛮夷,你比他们多了鼻子、眼睛还是嘴巴?四海之内皆兄弟,全族合同为一家,情同手足,你看不起他们,是不是分裂我大明,居心何在?陛下效仿天可汗,善待各族,他们提出要护送他们回家,你为何不答应,想让陛下被后人骂心胸狭小?”
“你、你——”刘观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这小子伶牙俐齿,把分裂国家和昏庸陛下的罪名都按自己头上了。
陈远面向百官,又道:“再说,我们的宝船出海时,也携带了大量的商品,以茶为例,进价不过几十文,几百文,可是售价呢?在异域他乡,茶卖到几千文,甚至上万,各位,这怎么是劳民伤财呢?”
“这个……”有人还是疑虑。
陈远微微一笑,说道:“在下觉得,下西洋之利弊,若只计较这点买卖得失,那就落了下乘,要看它到底是有利还是无利,还要从长远来看!”
这是陈远在朝堂上正是说出下西洋的好处,正色道:“下西洋,除了使我大明威名远播,四海宾服,我大明货物流行万国,四海皆以用我大明之物为尊荣,更可使其心向我朝。再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大家不会不懂,我们只有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回避我们自己的短处,我们才能一直保持领先,否则,我们盲目自大,就会被别人用强大敲醒。”
“蒙元强大吗?很强大,可是为什么他们灭亡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他们只会掠夺,只会破坏,而不会建设,不学习先进的知识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陈远的话在奉天殿回响,群臣闭言,良久无法反驳。
朱棣大手一挥:“就这么定了。”
于是,正式下诏,待使者朝见完后,派人护送十六国使者到南京,命郑和率王景弘、孔和卜花、唐观保、杨庆、洪保、李恺、杨敏、周满等人送十六国使臣同行回国,并带去永乐皇帝的敕书及赏赐诸国王的锦绮纱罗绫绢等物。
但郑和又遇上了一个难题,十六国使者没有一起到南京,而是各走各的,结果到时间,只有十一国使者到达,如果再耽搁下去,就无法出航。为了赶东北季风,减少船队损失,郑和当机立断,留下洪保、李恺,自己先出发,洪保他们再等今年冬天的季风。
永乐十九年,郑和带上王景弘等人,带着旌节,身穿锦袍,兴高采烈地踏上宝船,犹如第一次远航。
王景弘忽然回头望向北方,嘴角划出弧度,默念:朱瞻基,你别高兴的太早,陈远,迟早,我还会送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