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声下,群臣震动。
该来的,终究还是到来了。
自杨广口出说出“禅位”二字,那么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无以更改。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大隋的皇权交接,已经开始。
站于前侧的杨昭,时即以礼而辞就。
就这么程序下去,大隋皇帝杨广,是以坚持。
在群臣目光之下,刚刚踏上高处位子的杨广,开始站起身来,一步步由上往下走来。
在路过皇太子昭时,其人稍微停顿,道:“大隋就交给了!”
同样的一句话,昨日以私下之言,而时下,则是当众之言。
其中代表之意义,自然也是不同。
这不仅是告诉太子杨昭,更是告诉大兴殿内之所有群臣,自今日之后,他杨广不再是大隋之主。
大隋自今日起,易主。
随之,能看到杨广迈步开始往殿外走去,到此时,群臣们无不反应过来,纷纷向之背影躬身。
这是对大隋皇帝杨广的告别,同样是对大隋皇帝杨广,于这些年来,于天下所行之事的告别。
也是从今日起,大隋皇帝杨广,将变为太上皇。
此情此景,让很多人心中的感情,难以抑制,甚至还有人当众哭了出来。
当然,此中感情也有真有假。那些真正哭泣之人,是以为杨广之个人魅力所臣服,以为其之忠实之臣。那些假哭者,或是在掩饰内心之担忧。
总之,大兴殿也在这短短片刻之内,重新变得混乱起来。
杨昭没有动,直到皇帝杨广消失在大兴殿的尽头,消失在视野尽头,即是殿内的哭喊声,逐渐安歇下来之后,其之本人,才重新抬起头,挺直了腰杆。
便于群臣重视之下,开始登上了上首案几的位子。
但杨昭没有坐下,只是站在那里,就足以让人仰望。
“十二年前,孤得天子之命,正是继任储君位。
孤每想于十二年间,天子操劳不已,为大隋之平内乱外困,立下了不可遗忘之功劳。
自觉天子之伟岸,是以为孤所不能及也!”
杨昭的话,在大殿内想起。
群臣无不面色威严,以做认真倾听之姿态。
只是在心里,很多人为杨昭所言,有些不以为意。
刚刚宣布退位的大隋皇帝杨广,明面上看去,确实如此。但从本质上,可不正是因之所行之事,不切实际,劳民伤财,而让大隋天下陷入到了内忧外困之中吗?
时下,皇太子杨昭以之功劳,倒也没有哪个人不长眼,以出言反驳。
就是御史台几个嘴硬的御史,今日也是乖乖站在大殿一侧,眼不观心不跳的老老实实听着。
御史看似上弹劾皇帝,下弹劾百官。却于实际之内,是很懂人心的。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事情,皇帝能接受,什么事情,不能接受。
尤其在前数年,为北伐之事,皇帝杨广,不,现在应该说自退位的太上皇杨广,杖毙一批人以后,整个御史台的风气就有些变了。
包括当下,已经发展成为,皇帝以监察百官之所,即是于皇权之干涉也小了不少。
大殿内,即将即位的皇太子杨昭的话,自然没有说完,在之停顿之后,但见之望着殿内众臣,脸上满是怀念道:“于天子之行事,于民之行益,孤自当记于心。”
“然,天子以禅位,孤焉能置天下百姓于不顾?”
杨昭扬起了两手,面向群臣,忽然朗声问道。
此言一出,但看高盛道率先出列,向上一礼,道:“殿下以仁义治民,以宽厚治世,所有之行,人无不敬佩!
殿下以行功德,以行兵事,更让天下得安,百姓得安。
殿下能以顺应天子之意,继承大统,这于微臣看来。
正以为天意!
微臣高盛道不才,愿请殿下为天下黎民为重,请以登基!”
高盛道刚退回原列,但见房玄龄走出,道:“高尚书所言极是!微臣房玄龄,亦请殿下,以大局为重,请登临天子位。
即于天子禅位之下,殿下以登临,正以为民意,天意也!”
房玄龄之后。
能见杜如晦,程咬金,翟让,李世民,李靖,徐世勣,魏徽等二十四位杨昭之心腹大臣将领,纷纷出列。
“微臣杜如晦附议!”
“微臣李世民附议!”
“微臣程咬金附议!”
……
此中坚定的太子党发言之后,以李渊等一些原本中立之官员,也在此时纷纷出列相请之。
其中之所言,大同小异。
皆以为皇太子杨昭当以登基,以安天下之民。
见此大势之不可为,旁人者,如一些之前的皇帝杨广一派,即是坚定的保皇党,也开始低下了他们的头,以纷纷应之。
这等情形,逐渐成为了大兴殿内的一种趋势。
一些再怎么头铁的世家,也不得不承认,属于他们的大势去了。
是以到如此关键时刻,他们没有发难的机会,更是心底之退缩,让之不敢去发难。
“请殿下登临天子之位!”
到最后,全部化作了一句话。
自然,登基之事,也绝对不是一句话说了算。
只是朝臣之认同还远远不够。
当日间,在朝会中途散去后。
得闻消息的长安士子和长安百姓,全都沸腾了。
以在大兴城太学之内的太学士子,为最先集结起来,开始到达大兴宫外,进行请命。
请皇太子杨昭以登基。
同之相差没多少时间,即是下午时分,十多万之百姓,同样蜂拥到此,其中之声音,逐渐汇集,不仅是大兴宫内,即是大兴城外,也都传了数里的距离。
第一日即是在这等喧闹中结束。
等到第二日的时候,声势更为好大,无论朝臣,即是赋闲之官吏,还有更多百姓士子,皆于大兴宫内请命。
这一次,皇太子杨昭出言相见,未有回之。
到了第三日的时候,便是从更远之地到来之人的加入,让整个大兴城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