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禅位(中)(2 / 2)

隋太子 拾新 4800 字 2021-12-17

足可见之太子比天子更适合治理天下,更适合兴盛大隋。

此所谓天子所悟也!

汝可以明白乎?”

来楷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他重重的点了点头:“儿子明白了。

敢请教父亲,太子于此,会成功吗?”

就像是在战场上一样,来楷喜欢直来直往,便是问询问题,也是一针见血。

且于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但来护儿很少将朝堂之事,带到家中来讲,原因很简单,来家的未来,要靠诸子,长者以说千百遍,远远不如自己领悟。

趁着这个机会,来楷以问询,以之本人实际想不到在皇太子如此之治下,大隋究竟会变成何等模样。

是以很难想象,倘若世家为皇太子打压的只剩下寥寥,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往前倒退数百年之于世家,天下之于大定,不正是建立于世家辅助帝王统治的基础上。

没有了世家,谁又能辅之治理?

在这个问题上,来楷几乎找不到答案,因为没有先例,更没有人敢去做。

如果父亲所言当真,即是当下还在位的天子,也只能通过这等特殊办法,以消灭世家之于号召力,以瓦解世家之力量。

那足见其之于忌惮。

便是当下,太子之于行事,或只是挖了世家门阀的冰山一角。如果将来,太子不在了呢?

未来的储君,能否保持好此中政策,又是否会有太子之于魄力,行以此事?

这是一个问题。

也是来楷在来护儿的引导下,考虑到的深层次问题。

来护儿这次没有直接回答,因为连他不知道答案。

他透过狭小的窗户,望向大兴宫的方向,喃喃道:“可能会吧!”

……

“这些时日,朝政可还安定?”

“回父皇的话,这些时日来,因山东之地的旱情,朝中于救灾之事,多有讨论。

余者另有羌人、高句丽再有异动,多有偷袭我大隋之态。

于其他方面,前次长安试刚刚结束,于上榜的官职分配之上,为吏部提出之后,多有不同见解……”

大兴殿内。

父子二人,一问一答。

杨昭事无巨细,皆以回报。

杨广则是一边喝着茶水,一边认真倾听。

实际上,朝中所议之事,只要朝堂以配合,都很好处理。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争议,无非是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

这些人是谁,杨广知道,杨昭知道。

在杨昭停顿,以身体前倾,等候之下,杨广扫了眼,放下茶杯,闭目养神道:“太子自去岁以来,开始大力惩治腐败之事,又有乱生。此中威压之下,可以为根除乎?

可以治理乎?”

杨广这一问,已经是开始问政了。

杨昭去岁开始,到今下,因御史之弹劾之下,抓捕之地方和中央朝廷之官吏,多达数百人。

这些人中,九成以上,以为各地郡县之所,高门大户之列。

借此时机,杨昭自是大力打压地方势力,并以一些世家门阀以做力量削减。

所以能看到,一些地方乡勇起事不断,此中之人,多以世家门阀圈养之私兵。

反而是多地之百姓,常以拍手称快。

失去了地方世家之帮扶,但赢得的,却是百姓之民心。

但这样的问题下,又带来更多的新问题,比如善后之治理。

行以大开科举,即是今次长安试的上千录用,正是杨昭用以解决人才危机的办法。

但同时将这些人拉到地方,以行治理的话,还有能力、诱惑等诸多问题滋生,御史台的作用在此突显,但同时,刘釜以让王商建立的密谍司也开始发力。

密谍司之于对标,正是大明之锦衣卫。

于此关键时刻,开始考虑的自是他本人能否继续坚持下去,能否有这个魄力!

皇帝杨广之问,从内在来讲,也是想看看杨昭之决心。

杨昭这一次的沉思久了一些,他随即朗声道:“儿臣有决心,有责任去这么做!

否则儿臣不做的话,或是中途而非,那即前功尽弃。

所以,儿臣不能停下!”

看似杨昭没有直接回答杨广的问题。

但在实际上,杨昭已经回答了。

他之于“决心”,就表明了坚持之想法,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其以所做,总比没做也好些。

他之于“责任”,不仅仅是身为杨氏,身为皇室,身为储君之责任,而是坚守之下的当权者之责任。

便是以此,直接表明了个人之态度。

此中之话中意思,杨广自然明白。

他愣了愣,然后红着脸,竟然笑了起来:“不错,先帝在世时,即于你多加称赞,以为仁义之主。

但现在看来,先帝错了,实际也没有错。

你没有将仁义用以吸我大隋鲜血的世家,而是用在了大隋之于百姓身上。

朕没有汝这些转变之魄力!

先帝亦没有汝这些转变之魄力!”

这是杨广第一次承认,自己不如自己这个儿子。

同样是一种态度。

杨昭沉默了许久,就在杨广闭目之于间隙,他又道:“父皇定以为伟大之皇帝,父皇以雄才伟略,实以为儿臣之偶像。

此为儿臣之肺腑之言。

只是,一些之于革新,或是建设,便是战事,也要考虑百姓之于实际。

父皇为雄主,却是忽略了百姓。

儿臣曾听人言之,欲戴冠冕,必先低头。

这里的低头,儿臣以为,不是低头看地面,看的正是百姓之于疾苦。

世家是大!

他们根植于百姓头顶。

大隋之大,亦因万万之百姓,才会强大。

此亦为儿臣,所以努力之意,亦是世家门阀于儿臣之害怕,欲处之而后快。

然,儿臣有万万百姓于后,又何惧之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