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果然是好圣孙(1 / 2)

太子府。

太子朱高炽又开始忙碌起来。

前段时间,朱瞻基的小本本事件,汉王因为空吃军饷一事,再次被老爷子圈禁。

赵王手中的权力,也被老爷子进一步稀释。

现在只保留北镇抚司,掌管锦衣卫。

所以太子朱高炽又回到监国的岗位。

对于朝政,朱棣从来都是甩手掌柜;

带兵打仗,朱棣十分热衷;

但处理朝政,朱棣一直都提不起精神,觉得太累;

所以他即位后不久就着手组织新的内阁。

内阁这个词,我们现代人听了可能很耳熟,因为内阁在现代一些议会制国家依然盛行。

比如日本,他们的总理就叫“内阁首相”。

但朱棣时期的内阁,和现代的内阁,叫法一样性质却完全不同。

现代内阁是一个分权机构,君主是虚君,实权在内阁;

而朱棣版的内阁不是分权机构,而是为皇帝分忧机构,相当于皇家秘书机构。

说白了,那些内阁大臣,不是与皇帝分权的,而是为皇帝分担工作压力,为皇帝排忧解难。

简单解释,皇帝朱棣在宫里办公,需要人打下手,于是就招几个文臣进宫,这些人的办公地点主要集中在四殿两阁,即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此外,还为预备皇帝太子宫设置两坊:左春坊、右春坊,这些地方都属于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在明朝,内阁学士的官阶只五品,且始终如此。

永乐时期的内阁属于初级阶段,内阁学士更算不上高官,只是中级官员配置,他们上朝,要排在二品尚书后面。

可见,永乐帝朱棣给内阁学士的定位,就是中等品级的皇家顾问秘书。

任命七位才子到翰林院的高级岗位上来,然后让这七人担任国家事务的主要顾问。

他们分别是:解缙、黄淮、胡俨、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

这些人的特点是“三化”,一是年轻化,二是知识化,三是干练化。

他们都来自中国南方和东南方,都因优异的文学才能和行政经验才入选。

尽管他们几乎都在建文朝服务过,但却没有大儒方孝孺的那般道义负担。

说透了,此七人的自我定位,大多像现代公务员。

公务员嘛,干好自己的活,不掺和政治家的事。

再加上太子朱高炽监国,大明日常事务,基本能被处理的井井有条。

“爹,您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

朱瞻基对老爹朱高炽,很孝顺,对老爹的政治智慧,更加钦佩。

“哎,你爷爷明年开春,又要打仗,我得想办法帮他筹集粮草、银两、军械等;”

朱高炽锤了捶酸痛的后背,继续说道:

“我一直都反对老爷子再动刀病兵,大明需要修生养息一段时间;”

“但你爷爷不听劝啊,你爷爷最疼你,以后你也找机会,好好劝劝你爷爷。”

“好的,我会的。”

朱瞻基给老爹茶碗里,添了些热水。

“儿啊,那首《精忠报国》和《男儿当自强》,真的是你爷爷醉酒时写的?”

朱高炽微笑着问道。

“爹,是呀,是爷爷醉酒时写的。”

朱瞻基十分得意的回答,一双大眼睛咕噜噜转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