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0001 诏使(2 / 2)

前世的李晔酷爱历史和政治,残唐史自然也不陌生。

在原来的历史上,僖宗皇帝驾崩后,权阉杨复恭力排众议,拥立寿王李晔做了皇帝,这是一个悲剧色彩很浓的皇帝,其悲剧程度和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有的一拼。

在他即皇帝位以来的十余年间,一直被藩镇和权阉掣肘着。虽然他很有抱负,一生以中兴大唐为己念,但自身见识和能力的不足,使恶劣的局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再加上此时的大唐帝国在经过王仙芝、黄巢之乱后,早已支离破碎,元气大伤了,他所做的,只是勉强让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而李晔本人最后也难逃斧钺加身,被李唐的掘墓者朱温残忍的杀死了!

他的宠妃李渐荣为了保护他,伏在其身上,也被杀害,唐昭宗死时年仅三十余岁,正当壮年的时候。

在得知宿主的命运后,李晔第一个想法就是逃避,毕竟前世的他不过是太平岁月里的一个平凡的教书先生,并不觉得在这种恶劣的局势下自己能够力挽狂澜。

所以在朝廷与河中镇王重荣争夺河中盐池之利的战争结束后,李晔并没有随逃难到兴元府的皇兄僖宗皇帝返回长安,而是寻了个借口留在了当地避难。

自从黄巢攻破长安后,滞留在京的李唐宗室大多没逃过黄巢的屠刀,侥幸没死的都已散居各地,躲避浩劫。

虽然李晔已经在极力逃避了,可惜历史的惯性太大,看样子终究还是没能躲过去啊!

此时的长安对他来说便如同一座烈火洪炉,是整个旋涡的中心,自己这块凡铁究竟能否经得起锤炼,他难以确定。

因为这火太猛了,猛地连整个天下都能熔化,更何况自己这块小小的凡铁呢?

想着想着,李晔便有些走神了,韩广仁看出了李晔的心乱与彷徨,他内心何尝不紧张疑惑?

天子驾崩之讯未至,怎么就有诏来?且这么急?

时到如今,有继位资格的宗室子弟只有皇六弟吉王李保、还有皇子建王李震、益王李升等寥寥数人。

皇七弟寿王李晔恰恰也是其中之一!

联想到前几任皇帝即位时因为宫变夺位引发神策军杀戮先帝遗子或兄弟的事件,哪怕有着几十年的养气功夫,韩广仁也不由得脸色微变,他压低了声音,安慰李晔道:“这里毕竟不是长安,殿下不必太过忧虑,先接诏再说!”

…………………………………………………………

PS:

①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唐以后禁军以神策军为主,分左右两军,以高品级宦官为护军中尉,定员两名,分领左右军。

②圣人:唐时士民对皇帝的敬称。

③南衙、北司:南衙:以宰相为首的中书省及其余的各省、监、寺、台等朝官机构,统称“南衙”。北司:以禁中四贵为首各卫将军和各级宦官,即宦官集团,统称为“北司”。

南衙北司的对立:在玄宗以前,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手中。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还操纵皇帝的废立。这时,稍有作为的皇帝,就想利用宰相压制宦官;宦官也不甘示弱,总是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就是这样形成的。

④黄巢之乱:唐末起义首领黄巢,盐枭世家出身,乾符二年(875年)响应起义首领王仙芝,举旗造反,乾符六年,攻破潼关,兵进长安,于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被反正的朱温义军和藩镇军赶出长安,败死狼虎谷,造反被平定。

⑤盐池之战:光启元年(885),黄巢之乱被平定后,权阉田令孜重建了神策军,因为缺乏军饷,企图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安邑和解县的池盐之利而与之交恶,田便联合关中诸藩向王重荣开战。王则求救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二人联手大败朝廷兵马,进逼长安。神策军溃散,田令孜无奈再次裹挟僖宗皇帝南逃。

黄巢被逼出走长安时,宫城建筑已被焚过半,而这次诸道兵马进入长安,烧杀抢掠,宫室坊里被纵火烧焚者更是达到了十之七八,“宫阙萧条,鞠为茂草”,一幅末世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