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备一生容易过吗?
于是刘备又开始坚持他的道路,失败失败,退却退却,一直退到了建安十二年。
长久以来的坚持,终于让刘备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好在,老天爷心善,是心善吧!
在刘备退无可退的时候,在刘备快要崩溃的时候,在刘备快要失去自己的时候,送来了一个人——诸葛亮。
诸葛亮拯救的是刘备吗?
不止。
他拯救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所有这些人心底最后那一抹希望,也是百年后、千年后、无数年后的希望。
诸葛亮的出现让刘备守护了最后一片净土,他们证明了在礼乐崩坏,世道浇漓的时候,仁义德行,以民为本这些东西也有存在的空间。
他不知道中华两千年历史中,像他这样的人不多。
但是只要有一点,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足够激励后来者前仆后继。
他和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后人。
这样,也,行得通。
诸葛亮确实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只是他低估了自己,他所以为的危难不只是刘备的危难,也是这个民族所有仁人志士的危难。
可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上天又是残忍的。他给了刘备和诸葛亮希望,却又让他们挣扎在痛苦中。因为汉室不可复兴,国贼不可卒除。
于是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于是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于是姜维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他们愿意为这一抹暗淡的光,战斗到最后一刻,等到曹操的剑刺破他们的胸膛,热血也没有变凉。
可是让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坚守的东西被一步步蚕食,最后彻底湮没,那该是怎样的绝望?
所以英年早逝也是一种幸运吧!
我们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如果有机会,真想看一看那个以“小善小恶,服人在德”为祖训的王朝有怎样意气风发的君主?
如果有机会,真想看一看那个以鞠躬尽瘁为标杆的王朝有怎样矢志不渝的朝臣?
就算最后变成了为了远大志向而不归不回,想必内心也是幸福的吧!
PS:实在抱歉,原本是准备写刘义逊的隆中对的,可是写着写着忽然很烦躁,想起了刘备的一生,诸葛亮的未来,情不自禁,今天就这一章了。感谢大家投的推荐票,我都看到了,谢谢。
补充,我为什么说魏晋风度成了绝唱,请看这个故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将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另,《三国志》: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五年,(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一)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十一月,(二)上言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適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孙盛杂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这些话,至今读来还是会让人眼眶发红,头皮发麻,气血翻涌,胸中一股不平之气几乎忍不住要勃发出来。
如果,如果。
也许,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