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工业的力量(2 / 2)

张天伦陪在朱弘栋身边,看着亲手建立的这个复杂而兴旺的军械厂,一脸自豪和感慨。

朱弘栋同样很感慨,只不过他的感慨和张天伦的感慨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朱弘栋发现,明末这个时期,华夏大地上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似乎正在孕育一种质的变化。

如果没有朝代更迭,也许,这片土地上会孕育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未可知。

就比方说这个军械厂,朱弘栋提供的只是一种来自后世的视角,指出成功的方向,具体的工作还是靠明末的工匠们实现的。

朱弘栋只是那个捅破窗户纸的人,只是那个打开窗子的人。

他只负责提供理论方向,具体的技术细节,技术实现,他基本上没怎么参与,全靠明末这群人。

比方说各类机床,以及水利的应用,这些真的只是一层窗户纸,并没有脱离明末的技术水平。

这些明末的匠人,在他的指点和资金供应下,一手一脚的打造出这个近代化的工厂,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张大匠,我觉着,既然现在这个位置水利已经利用到极限,那么索性将不关键的工序转移出去,比如木材加工,就完全没必要继续放在军械厂里。”

“可以再往东一点,在金华江上游,另寻一处合适的地方,建设一个分厂,将非关键工序挪到那边去;这里作为总厂,只需要负责最关键的部分就行了。”

张天伦觉着王爷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想要实现这一点还有个问题需要解决。

“王爷,建设分厂没问题,但是您得给钱了!”

朱弘栋听了一乐。

“行,钱不是问题,哪怕新军少发点饷银,也必须要保证你这边资金充足。”

“严格来说,你这边的军械厂,才是我们战胜清军的最主要力量。”

张天伦没想到朱弘栋对军械厂的评价这么高,把军营现场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士为知己者死,张天伦脸上涌起一股感动的神色,拱手为礼。

“王爷如此看重,微臣必定不负所托。”

朱弘栋拍了拍张天伦的肩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大匠,现在咱们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有多少?”

“熟铁这边五个炼铁炉昼夜不息,一天可以炼出八千斤的熟铁。三座平炉一天要消耗四千斤的熟铁,另外再投入两千斤左右的生铁,总计可以生产六千斤的钢水。”

朱弘栋大致估算一下,这个熟铁和钢的产量差不多已经能够满足军需。后续即使再次扩大军队规模,按照军械厂现今的钢铁产量,应该也能够供应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