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州知州李英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官。即是在本地的环境如此艰苦之下,仍然坚持挤出粮食,每日于城外施粥。
说是粥,实际就是几个米粒一碗的清水。而能于当前,喝到这些东西,于很多人而言,已经非常有救治之用了。
范仲淹主仆来此,因为时间之晚,自是没有赶上。
便是在漆黑而寒冷的夜幕下,只能躲在城墙角上,主仆缩成一团,躲避着寒意,期待着第二天快快来临,即可入城,看看能否寻到救济。
或是垂怜范仲淹等人的悲惨遭遇。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即是主仆二人昏昏沉沉的时候,城门之外,忽然传来了响动。
当之睁眼时,发现的正是一伙兵士到来。
往来兵士看来很是匆急,到达城下之后,才去生火蒸煮饭食。
这领兵的军将,也是个热心肠的人,见城下流民的凄惨模样,便是让伙头兵多做了些饭食,与之相吃。
填饱肚子倒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能够驱寒。
范仲淹主仆二人不是专业流民,自连碗筷都没有,最终还是兵士为之借用。
当之吃完致谢之后,与兵士相聊,这次得知,此为支援清平关方向的关中兵力。
且是从旁看去,此部兵马,兵强马壮,一看就是精锐之部,这也印证了范仲淹之前的猜测。
同时,他能想到,便是在环州前线之地,多半要打仗了。
当然,此中之事,自然事关机密,就是一般的兵士也不可能知道,他也没有问。
但晓得本部人马前行之方向,恰好要走通远城时,范仲淹及时的表明了身份。并求得面见了本部将领,请求捎带一程。
而在确定范仲淹的身份后,该部主将也是个爽快之人,直接同意了此事。而且在得晓范仲淹主仆的悲惨遭遇后,该部将领直接将两件预备的衣衫赠予,并邀请二人于营帐畔的火堆处渡过了一晚。
这一晚,对范仲淹是幸运。但于城下诸多苦苦求生的流民而言,只是温暖了下肚子,到达明日之时,便是连饭食和住处,可能都不知道于哪里寻觅。
次日清晨,范仲淹是和兵士一同起身的。在东西被流民抢光之后,也没有什么可以携带的。
便是帮着该部的伙夫,推着独轮车,跟着大队人马同行。
在途中,从未进入过大宋边军,了解过大宋边军的范仲淹,一路同行,再根据交谈,总算是对宋军之内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那位陈将领,得晓范仲淹乃是上任的环州通判以后,还非常和蔼的想要赠予他一匹马,但被范仲淹给拒绝了。
二人的关系,却是有了加深。根据陈将领的话语,此部确实是去打仗的,不过不是清平关。清平关原来在之往来的途中,于十来日前就被宋军给拿下了。
凭借其中之战,也让宋军的第二道防线得以稳固。
这位陈将领,率部而去的地方,是另一处战场,青岚峡。
到现在,宋军已经毫不掩饰对青岚峡的进攻。即是西夏军也知道青岚峡的重要性,同样在集结兵力,以全力准备此战。
实际上,西夏军于之前也没想到会这么深入,也没有想到败的这么快,在今次指挥的前方将领决策之中,不过是像多得一些土地,然后从大宋这些换取财物粮食罢了。
但在连番夺取多处重镇之后,其人尝到了甜头,这才让部众不断的深入,只是于战场之上,凡事于进攻很容易,想要后退却不是那么容易。
更何况人多有贪婪之心,侥幸之意。
便是在短短半月内,西夏军左翼的连番受挫,就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大宋于旁人眼中,确实是一个软柿子,但也绝对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刻都能拿捏的软柿子。这个庞大帝国,时常打瞌睡,但身为巨人,总有醒来的时候。
而且,富足的大宋,完全可以发起数场反击之战,而不至于被拖垮,但处于大宋西北之地的西夏,就不能这样了。
所以,西夏王李元昊就非常聪明,夹在辽国和大宋之间,左右逢源。即是在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之下,整个西夏正于可见的速度下,变得强大。
站在西夏人的角度考量,不得不说李元昊是个非常英明的君主。便是此中情况下,大宋每年间,有非常多落魄的士子,前去投靠。
而这些人,到最终,无一例外,都成了大宋的敌人。
他们甚至希望能借助西夏的力量,将大宋这个庞大的帝国给吞并。
范仲淹看待问题的角度,刁钻又广泛。
如果说之前他于西北战事的了解,是建立在传闻和文书的话。当踏入环州,明确知道当下的几次战争后,那他于大宋当前于西北之情况,自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试问一下,今次大宋能抵御得了西夏的进攻,收复几片失地,大能一直这样吗?
尤其在进入环州,看到军备荒废,民生艰难,路过的官府多有荒芜落魄之下,范仲淹于此之思考,也就越发变得深沉起来,
他没有答案,甚至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只是,范仲淹心中埋藏着一株火苗,一团让大宋富强的火苗。
今次,他只是一名小小的环州通判,但于来人,他范仲淹要让朝堂上的诸公重视,然后重塑西北防线,甚至有可能,拿回大宋于此的数州之地。
这是他的梦想,是他会于西北为政的一段时间内,努力去做的事。
又过了一日,在经过连日不停的急行军后,范仲淹随着大部的人马,终于来到今次的目的地,通远城。
在兴平城危机解除,清平关重新回到宋军的手中以后,作为环州州治所在的通远城,渐渐恢复了安宁,至少不像是前一段时间那般混乱。
但如行途中所见的那样,即是于通远城内外,依然充满了逃难的百姓。
这里面的很多人,甚至连家园都为西夏军占领,一些亲人都在逃亡途中永远的逝去。
而知晓当前之局势,知晓身上之重任,尤其环州当下尚无知州,迫切需要一个人稳定局势的时候,范仲淹知道,自己作为一州之通判,必须迅速站出来。
遂在城门处,和一路同行的陈将领分别之后,范仲淹带着老仆郑忠,在通远城内,视察了一圈,重点了解百姓柴米油盐之事后,当即来到了府衙所在,并递上了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