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依宁。多年没见,记得上次见面你还在读初中。”
李甜故意将话头引到初中,这样做一是说远点盛依宁没有印象,不会怀疑,二是可以顺势引入她的好朋友刘欣,切入到核心问题。
果然,盛依宁并没有对这个从北京来的李甜产生疑惑。
既然是妈妈的朋友,又多年前见过她,又能有什么呢?来看看她,也是很自然不过的事。
“你好。”盛依宁小声回应。
简单的两个字,但对于李甜来说,已经很好。
往下,李甜以熟人的语气说,“唉。看看,转眼都长这么大了,想,那个时候,你还扎着个马尾辫,穿着个护士鞋,满屋子跑呢。记得很清楚,上次见你时,也像今天这样,穿着件小碎花的连衣裙,虽然没有今天这件飘逸,但也很漂亮。”
见盛依宁没吭声,李甜继续描述当时的情境,有意制造代入感。
“那个时候,你们家还不是住在这里,外边有个院子,我记得当时你放学回来,丢下书包,就跑到院子里跳皮筋,后来,直到要吃饭了才回。”
作为心理咨询师,这种情境叙述的功夫,李甜早有掌握。随着时光的推移,运用得也越来越娴熟。
这几年,她发现很多来访者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过往的成因造成,所以会多次运用此方法,慢慢地也就变得擅长了。
每一次,她都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作家,介绍完人物,往下再进行描述周边的场景,而一旦这种描述变得自然和顺畅,就会让人觉得舒服,然后,也会随着她的描述一步步往下,进入到那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里。
这个时候,李甜感觉描述的差不多了,便大胆尝试起来。
“我记得当时,你好像还有个同学也在,听说是你最好的朋友,叫,叫什么来着,唉,太长时间了,不记得了……”
李甜觉得不能太快地说出刘欣的名字。
不然,盛依宁会有所察觉,因为没有人可以如此清楚地记得十年前一个玩伴的名字。这太假了。
再往下,李甜表面上装作在盛依宁房间参观,实则高度紧张着盛依宁的反应。
过了一会儿,李甜看盛依宁像在回想什么,低头不语,有意走到沙盘前,指着一个人偶,壮着胆子说,“看,你那个好朋友就像这样,短发,圆脸,皮肤很白。”
盛依宁先是一愣,随后突然疾步走到沙盘前。
她张大了眼睛,兴奋地问,“真的?你确定那个同学和这个人偶很像?”
看盛依宁激动,李甜又喜又忧。
她清楚地记得搬沙盘来的那次,盛依宁玩沙玩的好好的,突然暴躁不安、歇斯底里,她当然不希望情况再像那次,不希望经过了多天的心理治愈,最后的结果仍旧停在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