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燕京,朱武在接见前来投奔的豪杰后,又有许多前辽大臣求见。这些人大多是燕京一带的地主豪强出身,他们在去年跟随耶律大石投降后,很快就发现梁山泊的政策对地主豪强不友好,对朱武的各项动作虽然没有明着抵制,却大多冷眼旁观。
这次,朱武在山海关挡住数万金兵进犯,甚至还消灭两万金兵。这些人真正认识到,朱武有实力参与天下之争,走上这个棋局。
在朱武没有失败前,他们这些燕京本地的地头蛇如果不低头服软,很快就会被朱武打压,甚至烟消云散。
所以,在看到朱武一时半会儿不会被宋金两国消灭、很可能盘踞此地后,这些人为维持自家的富贵和影响力,很快就决定投靠朱武,谋求一个高位。以求在朱武得势时保全家族,并能在朱武失势后,被宋金两国重视。
这种想法之下,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等前辽大臣,纷纷放下矜持靠拢朱武。期望能获得一官半职,延续自家富贵。
对这些人的做法虽然有些不齿,朱武却需要他们安抚燕京人心。在明白他们的想法后,朱武虽然打算挑选一些人才进入各院,但对那些宰辅大臣的安排,实在有些为难:
“这些人在前辽的地位高,也不是真心投靠我。即使让他们做副职,也是一个隐患。”
“但是他们又早已投降,现在还主动靠拢,不做安排的话,实在说不过去。”
“或许要建个新机构,把他们给供起来。”
思索之后,朱武决定在军务院、政务院、都察院三院之外,建立资政院和翰林院。以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这些前辽宰辅为资政大臣,负责宣扬上级政策、传达下级反应。利用这些人的名声,为自己的动作背书:
“给他们一个高位,再试试资政院能不能存在。”
“如果资政院办得好,以后可授予立法权和监督权。”
“如果办得不好,就作为大臣的养老地,让他们致仕之后,有地方发挥余热。”
对资政院抱以厚望,朱武又选拔刘彦宗、韩昉等有才能的人掌管翰林院。在翰林院设立图书馆、古籍馆、金石馆、文学馆、史学馆、同文馆、艺术馆等机构,负责史册文翰:
“翰林院是储才之地,可以用它来彰显文教,吸引更多人才。”
“以后还可以设立各种专业馆所,发展成后世的科学院。”
“刘彦宗、韩昉两人,应该能撑起来!”
作为前辽进士,刘彦宗曾担任签书枢密院事,在前辽大臣之中,称得上顶尖人物。由他任翰林院掌院,不会有多少人有异议。
韩昉的地位虽差点,却是前辽状元,由他辅佐刘彦宗,任何人都说不出反对来。
而且,刘彦宗在历史上是金国宰相、衍庆功臣之一。金国设立的衍庆宫二十一位功臣中,除了刘彦宗、韩企先两人外,其余都姓完颜。
至于韩昉,虽然他在官位上不如刘彦宗,却在历史上成为金熙宗完颜亶、也就是完颜宗峻儿子的老师,在金国汉化过程中,称得上关键之人。他在辽国获得的状元功名,能让朱武在举办下次考试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所以,朱武在发现这两人投靠后,朱武让他们执掌翰林院。希望这两个人,能够彻底归心。
把这些人的安排传达下去,朱武为了显示对资政院和翰林院的重视,命令资政院根据下情提议案,直接传达给自己。又命令翰林院搜集辽国史料,为修撰辽史做准备。
对于这个安排,左企弓等人虽然有些不满,却只当朱武是在考察自己。刘彦宗和韩昉两人,则是心潮澎湃,有些复杂难言:
“修撰辽史,这是要将辽国盖棺定论,和金国争夺正统啊!”
“看来明公心里,辽国已经被灭!”
想到仍在逃亡的天祚帝,再想到自己等人拥立的辽国皇帝被朱武消灭,两个前辽臣子,心绪都有些复杂。无论辽国如何,他们整个前半生,都在为辽国效力。
只是,事已至此,辽国已不是几个臣子能够挽回。两人也只能按朱武吩咐搜集辽国史料,把辽国的历史尽可能保留下去。
翰林院搜集史料、为修撰辽史做准备的消息传出,许多还有些摇摆的前辽臣子,都请求加入翰林院,希望参与修史,记录前朝之事。
同时,还有人把这件事看做朱武争夺正统,一些新投靠的臣子,开始上表劝进,希望在朱武登基的事情上立功,成为新朝重臣。
甚至还有人向朱武献策,可以派兵马抓捕天祚帝。让天祚帝在燕京禅让,传给朱武皇位。这样就能够取得辽国正统,在修撰辽史之时,更加名正言顺。
一时间,燕京城风起云涌,许多人在这个风潮下,纷纷上表劝进。
没料到这件事成为风潮,朱武在考虑之后,没有把这件事压下去,反而还顺水推舟,用修辽史的事情,试探燕京人心。
就这样,朱武在道历三千八百二十一年、宣和六年正月,正式任命王伦、耶律大石、刘彦宗为总裁官,负责修撰辽史;又任命韩昉为总纂官,负责具体编纂。修撰辽史的工作,至此彻底展开。
这个动作,让那些上表劝进的人欢欣鼓舞,更积极地联络大臣,让他们上表劝进。耶律大石、左企弓、刘彦宗等出身前辽的大臣不用说,王伦、吴用等出身梁山泊的臣子,同样有人联系。
这让先前还不在意这件事、觉得无关紧要的人,也开始真正思索,要不要上表劝进:
“主公先前说缓称王,连正式称公都没有。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合时宜。”
“没有正式称呼,外界就一直称我们为梁山泊。无论是当做梁山好汉、还是梁山泊贼寇,对于收服人心,都是十分不利。”
“必须要有个正式称呼,让外界称呼我们!”
清楚地认识到这件事,王伦和吴用在私下商议后,开始向朱武上表,请他正式称王,安定燕京人心。
在他们带动下,晁盖、宋江、卢俊义、关胜、林冲等文武大臣,同样开始上表,请求朱武称王。就连闻焕章等出身宋国的,也没有任何反对。
对此十分满意,朱武真正认识到,自己从现在起,已经有资格称王称帝。不过,为了和宋国保持和睦,不至于彻底撕破脸,朱武仍旧把这件事情压下,继续等待时机:
“现在称王的话,宋国朝廷会认为我们在造反,不但会彻底翻脸,也得不到宋国人心,甚至有宋军平叛。”
“我们对宋军固然不怕,但是若断了粮草,事情就麻烦了。”
“还要再等两年,让燕京有些积蓄!”
向众臣说着这个理由,朱武见他们仍有劝进之意,继续向他们道:
“而且未来两年,会有一件事发生,可以让我们在脱离称王时,不受他人责难。”
众臣闻言大奇,有些疑惑不解。王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