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琐事(2 / 2)

“都督可是想以榆林城为依托,沿边建筑堡、寨、墩、台,以控制边线?”水静居士问道。

“正是,”张璟点头,“若是人力、物力充足,同时修建边墙,以增强防卫。”

如今摆在张璟面前最重要的事情无非是上书朝廷,设榆林卫,然后依托榆林城,修筑堡寨甚至边墙,这是必须的。

张璟这个镇守延绥,手下满打满算才三个卫,绥德卫、延安卫和庆阳卫,一共三万多人,三万人防御近两千里的边线,又多是步兵,着实是捉襟见肘。

兵力与机动力严重不足,使得张璟必须采取这种笨办法,依托边墙、堡寨等防御工事,来弥补兵力与机动力的不足。而如何修筑边墙,这需要好好谋划,物力、财力、人力缺一不可。

人力,张璟打算聚集散居在绥德各地的百姓,把他们聚集起来,准许他们开荒种地,同时还发给他们耕牛、种子、农具等生产物资,通过这等举措,想必可以吸引大批散居在乡野间躲避战祸的百姓。

财力物力,倒是简单,随便抓点私盐贩子、走私商人就够了。问题在于盐事,张璟没有这个权力,还有走私,张璟是延绥镇守,这倒没问题,但问题是,这里面的水太深了,一旦张璟动了这块蛋糕,陕西官场肯定会炸锅的。

如何平衡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足够张璟头痛的了。

但边墙的修筑又势在必行,而朝廷大概率不会出钱的,尽管这是利在当代的好事,但就算朱祁镇同意了,徐有贞等人也会从中作梗的,更何况朱祁镇又岂会同意?估计他现在仍对张璟恨之入骨。

这个时候,张璟的提议再怎么正确,到了他那里,也是要打折扣的。

对于张璟的顾虑,水静居士颇以为然,“都督说聚拢散居于乡野中的百姓,若无法保证安全,百姓怕是不肯轻易听信都督。”

张璟点头,这便是一个悖论,不筑边墙、堡寨等防御设施,便无法保证百姓安全,但没人的话,又怎么去修筑这些防御工事?

“神木、安边营,山势险峻,北虏难以轻入,惟榆林地势平旷,虏骑来去自如,可请置榆林卫,待榆林卫设,都督可移驻榆林城,战略防御重心前移,防御范围向外拓展,可安百姓之心,都督以为然否?”

“好,请居士为某起草奏折。”水静居士的建议与张璟的设想差不多,这个时候,依然把绥德作为第一道防线,已经不合时宜了,离边境太远,即便虏骑出没犯边,都无法做出及时的应对。

而在榆林设卫,镇守府移驻榆林后,可以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一旦虏骑来犯,便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应对,自然也不会徒劳无功,疲于奔命了。

还有眼前的战功,整个陕西官场可都眼红着呢,如何处置,也够张璟头痛的。可以说,以朱祁镇心中对他的厌恶程度,即便是再大的军功,也没什么用处。

“都督此番出征河套,斩首近千,大胜而归,可谓国朝数年来第一!”这样的功劳,是实打实的,张璟这一仗打的的确是漂亮!

虽然一定程度上而言,是阿古达木部不给力,竟然被张璟领着一群新兵蛋子打了个七零八落。但话说回来,若是缺乏张璟这种破釜沉舟的决断与勇气,也立不下这么大的功劳。

以河套此时的形势,怕是没人敢轻易进入河套,这是其一。

其二,大多数人见了这么多鞑贼后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退兵,而不是如张璟这般,应对得当,戳破了阿古达木部外强中干的表象,斩首近千,俘获无数。

你可以说张璟这次大胜有偶然的因素,但问题却在于,有几人有勇气去打出这个“偶然”?

“这功劳也是无甚大用,”张璟摇头苦笑,“陕西官场,自徐抚台以下,个个闻风而动,不就是眼红这份功劳吗,某倒是不在意把这份功劳让出去,但若是有人把某当成傻子,仅凭空口白话,就想分一杯羹,某也是不答应的。”

水静居士点头,这么大的功劳,当然不能平白无故的让出去,起码得拿出足够的筹码来才行。没有足够的利益,别说张璟了,她都不答应,她宁愿张璟把这份功劳闲置浪费,都不会便宜这些人。

“且看这几位能拿出什么东西来吧,”水静居士一边为张璟倒茶,一边说道,“都督有何打算?”

“盐事、粮饷,”张璟琢磨了一会后说道,“灵州盐课司私盐偷漏,不能关防,而盐课司管理混乱,无法稽查,由延绥镇就近稽查,革其奸弊,将灵州盐业纳入边务;至于粮饷,地方不得借故克扣,居士以为如何?”

倒不能说张璟异想天开,灵州盐课司之盐行于陕西巩昌、临洮二府及河州,并负担延绥、宁夏部分饷银,而且产量有限,对朝廷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收入来源,倒是可以谋划一二。

“都督此言大善!”水静居士点头,“延绥镇若能兼管灵州盐务,便可解决财务问题。”

只要朝廷批准张璟兼管灵州盐务,张璟二话不说,先整治一波私盐,把荷包装满了再说,这个荷包可不是他自己的荷包,而是延绥镇的荷包。

有了钱,干什么都事半功倍,若是没钱,他的那些打算,一样都实现不了。

“都督明日可先与王春一晤,”水静居士建议道,“他是中官,比起文臣,他的话更能让陛下相信,这是其一;再者,合纵连横,都督若是势单力孤,那些人怕是会毫无顾忌,甚至会联合起来,打压都督,都督不得不防。”

张璟点头,这点他倒是没想到,的确如水静居士所言,别看战功是在自己手里,但若是无人帮衬,还真不一定卖个好价钱。

王春倒是一个不错的合作对象,他是中官,与文官天然就有隔阂,最重要的一点是,巡抚陕西延绥的徐瑄素来以清流自居,清流和中官,可是从来都不对付。

至于王斌、都司之流,只是个添头,张璟就算一点功劳都不分润给他们,他们也无话可说,也奈何不了张璟,算起来,王斌是他的下属,而都司衙门,也或多或少的得听张璟的。所以,主要的还是徐瑄和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