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制度(2 / 2)

不如先顺应大势,借助这个时机,先把一些勋戚武臣中的蛀虫清理掉,清理一番队伍。再破而后立,自己稳扎稳打,以锦衣卫为依托,潜心发展。朝廷重文抑武的大方向无法改变,却可以阻止朝廷官僚化、以及官商一体的士绅阶层的形成。

国朝中后期,官商一体的士绅阶层形成,致使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降低,枉法屡见不鲜,世风日渐败坏,对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国朝灭亡,这群人是主因。

张璟要做的,就是制止这种趋势的形成。

这是机制上的一种尝试,官商一体是产生官吏贪腐,政治黑暗的温床。这必然导致朝纲紊乱和政治腐败。而官商勾结,更有利于僭越法令践踏法律。官商一体化无疑加速了国朝政治的腐败。

英、代两朝,正是朝廷官僚化、官商一体家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阻止这一进程的发生?我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就是唯一优解了。

重农这无须多言。

抑商抑的是商人,而非商业;抑的是私营经济,而非国有经济,这样的举措,在大明王朝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要解决了官商一体的士绅阶层形成的土壤,单纯的文官集团其实也没那么难对付。士绅阶层之所以难对付,是因为他们不仅把持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把握了国家的治理权。

只要经济命脉一直在国家的控制下,而非某个阶层的控制下,国家就有底气做任何事情。

届时把相权这一法宝丢出去,文官集团不得打出狗脑子来?相权是干嘛的,制约君权的嘛,那个文官不想当宰相?

当然,前提是张璟有这个实力,推动这一改革。

相权制约君权,兵权制约相权,而君权又制约兵权,最终形成一个制度上的相互制衡的态势。这就是张璟的最终设想,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送走潘洪,不大工夫,冯同又来拜访,张璟此时正在正房中,与母亲说话,得了崔管家的禀报后,跟母亲告辞,又回到了前厅。

“小人见过郎君,”冯同躬身作揖,“又来打扰郎君,小人心中颇为不安,请郎君赎罪。”

张璟哈哈一笑,“掌柜此话就见外了,你我不是外人,别说有事,便是没事,本官也欢迎掌柜经常过来。”这倒也不是张璟的场面话,有冯同这根钉子,他将来若是想改革国朝的商业,可以省很多事儿,因为改革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轰轰烈烈。

前宋王荆公的“熙宁变法”够轰轰烈烈的吧?结果呢,反对者太多,致使阳奉阴违,好好的利民之策,变成了害民之举。

后来的张太岳变法也是如此,虽此人在位时,进行的轰轰烈烈,其人之后呢?被当时的文官集团编排成什么样子了?不就是他的一条鞭法动了士绅家族的蛋糕,而他一力促成的“隆庆开边”又让那些士绅家族的走私买卖大受打击么。

一群不当人子的货色,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置百姓、国家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