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刘备怀疑人生(1 / 2)

自贾诩归降后,程远志对他非常信任,这十年来,基本上事必躬问。

然而贾诩并没有因为得到赏识而得意忘形,夸夸其谈,平时为人处事异常谨慎,能不发表意见,他绝不会多说一个字。

但今日,不说是不行了。

“以丞相之英明神武,河北中原十州之雄壮,一统天下只在朝夕之间,诩之拙计,实不便于堂上献丑。”

贾诩拱了拱手,说道:“诩非丞相旧臣,又因前错致长安乱相,时常惶恐不安,如履薄冰,不得不万事谨慎,不争于人先,不秀于人前,还望丞相体谅。”

关于这一点,程远志是知情的。

贾诩每次参加过会议之后,都是马上回家,并关上门户,从来都不与别人私下交往。除了拿自己应得的俸禄与赏赐,其他身外之财皆分毫不取。

除此之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就连自己的子女,贾诩都不准与权贵结亲。

甚至,还常跟家人说:“非我之所有,虽一毫一厘而不取。”

从这方面看,贾诩可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实难与“毒士”之名划上等号。

这就令程远志很纳闷了。

原时空里,贾诩也是如此小心谨慎。但那是因为曹操猜忌心太重,动不动要弄死手下,贾诩不得不明哲保身。

但这个时空里,程远志可没有曹操那么强的猜忌心,二十年来,满打满算也就弄死了一个许攸而已。

贾诩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此小心。

不过,纵观贾诩的一生、其为人为官都以谦和、婉转为主,无论进谏还是献策所用言语并不激烈,让人听了也不觉得刺耳,而且所说皆切中要害。

这也是他能够成为重要谋士的原因。

思及此处,程远志忽然想起了一个与贾诩处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杨修。

杨修为人锋芒毕露,以才智自恃,以敖物为达,处处张扬。

这两个人,一个极其内敛,一个极其张扬,代表着两个极端。

问清缘由后,程远志便释然了,转而说道:“南征之事,文和怎么看?”

今年六十岁的贾诩暗暗松了一口气,向着上首拱手一礼,言简意赅说道:“赏赐将士,安抚百姓,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程远志喃喃了一句,赞道:“好一个等待时机,此言大善。

贾诩的意思是说,程远志辖区的人口众多,更有雄师百万,根本不用着急。只要稳定发展下去,与其他诸侯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纵是不能不战而胜,也会等到良机出现。

人口与国力的关联,程远志是最有发言权的。

贾诩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后世,人口结构与国家实力的相关性,定义不在于其人口数量,而在于其人口质量: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若非如此,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这些人口过亿的国家将跻身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列。

但实际情况是,世界强国里并没有他们的身影。

所有在世界上排的上号的强国,一定都是经济、军事、教育、民众素质等综合各方面领先的国家。

回到汉末这个时代,道理同样适用。

并不是人多就强大。

原时空里,蜀汉之所以北伐不成,人口不多只是次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才是蜀汉最先灭亡的直接原因。

魏国的强大,不在于人口多,而是人才层出不穷,没有断层。

同时,麾下人才济济,也是曹操能够以弱胜强,扫平中原的最大秘诀,人才,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势力最大的底气。

兵不在多,贵在精。

假设诸葛亮有兵仙韩信的军事能力,或有战神白起的统兵之能,哪怕蜀汉只有十万人马,也足够翻天覆地了。

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是以,程远志掌控河北之前,就花费了很大精力开办上党书院,之后又在每个州开办了一所书院,为天下培养人才。

虽然至今仍没收到成效,但程远志有信心。

百年树人,人才哪有那么快见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