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十万大军至辽西,顺利渡过了河,河对岸的蹋顿才得到消息,仓促集合部众来迎战。
此时,两军相距已不到二十里。
蹋顿开始慌了,本来是以逸待劳的大好局面,现在成了慌乱调军迎战的被动态势。
蹋顿带领军队快速向张辽赶来,试图阻张辽于白狼山下。张辽也是马不停蹄往前,寻求与蹋顿决一死战。
此战名为偷袭,但决定胜负的还是要靠正面对决。
好在双方都很莽,都抱定了正面一战的打算。
九月初,秋风瑟瑟,双方在白狼山下遭遇。
其时,张辽前军只有一万、蹋顿仓促间也只集合了两万多主力。
张辽立于山顶,凝视着蹋顿的军队,对身边的人说道:“今日一战,众人且随我冲锋,向前者生,向后者死!”
话音刚落,张辽大喊了一句“全军突击”,带着万余人,以猛虎下山的态势冲下山去,杀进蹋顿军中。
只是一个冲锋,就斩杀了乌桓阵中最跳的那个穿着锦衣大皮帽子的将领。
张辽并不知那人就是蹋顿,但见乌桓军中大乱,立即意识到所杀之人份量不轻。便亲率数百亲卫来回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之后,又有数千骑兵加入战斗,双方互砍了大半天,乌桓两万主力被全歼。
蹋顿一死,东乌桓各部落瞬间作鸟兽散,乌廷和苏仆延率领一万多兵马往东逃窜,投奔公孙度去了。
其余乌桓部众,来不及逃跑却又胆敢反抗的,全被张辽格杀。
由于乌桓人口众多,足足有近百万人口,此战持续了半个多月方才停歇。
战后,迁移数十万乌桓老弱妇孺到内地的事务,也随之大规模展开。
这一战之后,北方此后再无乌桓之患,张辽也籍此而名震天下。
消息传到邺城,程远志大喜。
此时已经是建安六年十一月,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就在众人认为此次北伐圆满完成,张辽即将收兵南归的时候,程远志却带着郭嘉,亲赴前线。
河北众文武顿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张辽收拾完蹋顿,兵锋锐不可当,乌廷和苏仆延见幽州无法立足,只能向辽东逃窜,同时联络公孙度共同抵抗袁军。
年愈七十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可不是个善茬,中平六年(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他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后逢中原内乱,河北诸侯无暇东顾。公孙度于辽东三郡潜心发展,羽翼渐丰。经过十二年的潜心经营,辽东实力强劲,公孙家俨然如辽东王一般。
见乌廷、苏仆延二人来投,公孙度勃然大怒,又听闻程远志亲至柳城,似有东征之意,立即砍了两人,连人头及两万乌桓部众,悉数绑送至柳城。
直到此时,河北众文武才恍然,原来主公此行的真正目的是斩草除根!
虽然知道公孙度也不是善茬,但此刻天寒地冻,乌桓也已彻底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程远志在柳城稍做停留,遂收兵还邺。
其实,公孙度在这数十年间,也曾有过南征邺城、称霸中原的想法,但被部下凉茂劝住。
当时,公孙度对诸将说:“闻袁公南征兖州,河北没有守备,我欲起步卒三万,精骑万匹,直指邺城,试问谁能挡之?”
诸将都说好。
唯有凉茂说道:“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本为汉臣,拥十万之众,安坐辽东而观成败,本就于大义不合!”
“今袁公忧国家之危难,救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涤秽,功高而德广,天下难以找出第二个人。是以海内初定,河北民始安集,且未责将军隔岸观火之罪!若将军称兵西向,则是自取灭亡之道,还望将军三思而后行!”
诸将闻此言,皆大受震动。
良久,公孙度叹道:“凉君所言极是。”
此后,打消了内战想法的公孙度,开始致力于东征,亲率大军数破高句丽,攻陷其国都,还纳降了高句丽王的长子拔奇。
考虑到这一点,程远志选择暂时放公孙度一马。
实际上,即使摆平了乌桓,放过了公孙度,北方边境仍然还有三部鲜卑为隐患。
这三部鲜卑共有三四百万人口,骑兵五六十万,分散在辽东至并州三千里北境。
程远志深知,边境胡患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在眼下这个时间点,周边胡族就已经成了气候,但他们却不敢内侵大汉。
直到百年后中原大乱,人口骤减,他们才挥师南下,祸害中原三百年之久。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威行海外者远不止公孙康一人,大汉朝在面临灭亡时,仍能保持对周边异族的强势和霸权,对边境胡人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胡人不南侵,并不是胡人不够强大,而是大汉太强大了。
这一点,程远志很清楚。
所以,他决不会放过北面的三部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