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自然是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看见机会就会勇于尝试,成功了是惊喜,失败了是经验。
而身局高位者不同,因为试错的成本太大,大到他们不愿意尝试。
都说袁绍好谋无断,在曹操东征徐州时竟然没有背刺后者。
但要知道,当时的背景是袁术还活着,公孙瓒也活着,且前者还称帝了。
此时的袁术对于袁绍来说,是竞争者、更是对手――甚至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而曹操才是袁绍的盟友。
袁绍不可能在此时做出南北两线同时开战的决定,不可能在此时拉袁术一把。
他只有在摆平公孙瓒,扫清后患与确认袁术不再是对手之后,才能与曹操翻脸开战。
就像船小好掉头一样,当人手少、规模小的时候,任何势力调整起来都很方便,没有牵制和顾虑。
大不了,失败了从头再来。
当一个势力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掌权者就会顾虑重重,就越不会轻易冒险。
他只会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前行。
纵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丧失许多机会,也在所不惜。
因为此时,对于掌权者来说,维持稳定才是头等大事。由于自身体量比较大,而贸然行险所带来的收益很难超过失败后的后果。
所以行险是下下之策。
就拿前世的袁绍来说,坐拥河北四州,哪怕是在官渡败于曹操之后,强弱之势依旧没有改变,仍旧是袁绍强、曹操弱的局面。
若非袁绍在202年突然离世,河北四州骤然一分为四,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各据一洲,相互内斗。曹操根本没机会各个击破,一统河北。
但即使是如此有利的局面,曹操依然花了四年,才逐一消灭袁绍的儿子们。
只要袁绍不死或河北没有一分为四,曹操断然不可能以弱胜强。
历史上,所有强大的堡垒和强敌,往往都是先从内部开始崩坏,之后才给了外来者机会。
所以后世人觉得曹操牛逼、司马懿厉害。一个以弱胜强击败了袁绍、一个以稳制敏熬死了诸葛亮。
其实这都是片面之词,太过于武断了。
两个人之所以厉害,关键是因为他们活得更久,而非他们能力碾压了对手。
假如袁绍没有病死,可以活到220年、而曹操在202年就病死,天下会归于谁,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
假如诸葛亮可以活到73岁(254年),而司马懿只能活到54岁(233年),那么诸葛亮克复中原的梦想,在接下来没有司马懿的二十年里,未必就不能实现!
所以,对于程远志来说,能力、眼界、名声、地位、影响力这些比不上曹操,都没关系。
就算曹操如原历史一样顺利成长为中原第一诸侯,也没关系。
只要程远志成功坐拥河北四州,内修政理、外扫羌胡、注重养生,活到个七老八十,自然就不战而胜了。
因为那时候最少都是240年了,曹操的孙子曹叡都死了,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滚滚黄河都是沙,只有活着才能一统天下。
以上,就是程远志的终极战略。
为了活得更久一些,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平时几乎不饮酒,甚至都三十岁了还没娶妻。
纳妾不算。
他牢记着酒是穿肠毒药、色乃刮骨钢刀的古训。
当然,在此期间,如果有机会消灭曹操,他是不会手软的。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占据整个冀州。
程远志收拢思绪,对麾下各个人才逐一任命。
以田丰、沮授为别驾,审配为治中,其余人等,各有重用。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按照另一个时空里袁绍对他们的任命而任命。
这却不表。
职务安排完毕,田丰进言道:“鞠义曾与袁绍私下结盟,对抗韩馥,如今两人皆亡,主公可派一能言善辩之人,说其来降。”
“此计甚好!”
程远志眼神大亮,虽然田丰这话很直,甚至有教他做事的嫌疑,但无疑是个好计。
正要答应,却见审配出列道:“主公,此举不可!”
“哦,为何?”程远志问他:“你且说说,为何不可?”
难道十大谋士内讧,这时候就开始了么?
不过我可不是袁绍啊,你们说你们的,我就挑其中最好的那个计策就行了,
何难之有?
审配沉吟道:“鞠义此人,自恃勇武、傲而犯上,并因此反了韩馥,今冀州三强并立,若说其来降,恐为居功自傲,成为后患。”
“窃以为,不若大兵压城,生擒于他,届时再去招降,必使其循规蹈矩。”
“有理!”
程远志赞了审配一句,心说你看人可真准啊,鞠义前世可不就是因为傲而犯上被处死的嘛。
正好吞并了韩馥和袁绍部众后,麾下部众瞬间达到十二万,兵多将广。
膨胀的不行,急需发泄……
而鞠义才一万多人马,驻守在冀州东南。
正是一个不错的发泄……练兵对象。
就在程远志举起手,打算采取审配计谋的时候,又有人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