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在下常山袁射(2 / 2)

在两千兵士出城的时候,他已经宣布瘿陶县戒严,许出不许进。

并且如临大敌,亲自上城楼巡视,警惕的像一个狡猾的鬣狗,伸长鼻子,左嗅嗅,右嗅嗅。

……

两个时辰后。

“两千救援兵士遭到埋伏?”

董昭遥遥望着城外几匹伤马,五个仪容散乱,满身狼狈的败兵,惊呼出声。

败兵们盔甲破烂,浑身带血。

他没有贸然放这些残兵入城,而是走到“一脸茫然”的程远志身前,目光上下巡视,呵呵冷笑不止。

此时的程远志表面镇定,心里已是慌得一批,还有点后悔。

直到这会都没想通,自己这么惜命的人,怎么就突然决定亲自上阵了?

嗯,一定是为了部落的生存,为了粮食,为了大义,为了解决地球饥饿。

必然和张小鱼崇拜的眼神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刚刚才发现,这瘿陶城的城楼虽不高,护城河的水却很宽、很蓝,里面有不少鱼儿和虾,鱼儿膘肥个壮,虾儿白白胖胖。

这说明护城河深度超出了他的想像。

现在这种情况,跳城逃跑这种操作是不存在的,除非肋生双翼,否则是不可能善了了。

跳下去的瞬间就会落在水里,无处借力,由于城墙不高,弓箭的威力大大增强,会被瞬间射成马蜂窝……

“董县令……”

“请听卑职最后一言……”

程远志强装镇定,试图做最后的挽救。

董昭立在五步之外,脸色数度变幻,手抬了又放,放了又抬。

迟迟未诀。

周围摩拳擦掌的兵士们顿时心如悬空,随着县令的手势而上下起伏。

“你且说来听听?”

“这其中必有隐情,董县令可再详询一二。”

“嗯?”董昭浓眉一挑,转头往城外瞧。

城外五个兵士正如泼妇般,大声质问楼上的人为何不开门,县令为何不答话。

看情形,城楼上若是再无回应,他们就要殷切问候县令的家人了。

程远志暗暗松了口气,为自己的智商点赞。

董昭探出身子,神色严肃的向几人详询援军被伏的过程,不过等到他再转过头看向程远志时,整个人的气息已经变得和蔼起来。

“啊哈哈哈……壮士受惊,本官不察,险些误会壮士。”

你那不是误会,你那是想误杀.....程远志撇了撇嘴,爱搭不理的回了个礼。

据败兵所言,他们五个是斥候部的,因为走的靠前,拼命逃了出来,不过马匹都受伤了,只能绕路而归。

一个时辰前,两千援军刚进缚虎谷,后路被漫天木柴干草堵住,山崖上有数百人手持火把,随时要放火断路。

前路也被巨石封死,两侧山崖上同样有数百人手持强弓硬弩,火把石块,虎视眈眈。

那些伏击者还扬言说,他们只求财,不害命,只要援军们稍安勿躁,乖乖待在谷中,他们便不会痛下杀手。

董昭蹙眉沉吟,朝廷军击败黄巾军之后,有的回京复命,有的回归原驻地,有的则就地解散。

骤然之间,朝廷很难再派兵来平叛,唯有靠各郡县原有兵力自保。

眼下已知的讯息是,黑山军数万人急攻无极县,此地则只有数百人阻拦援军......

数百人......

城里恰好还有千人……若去施救,依靠装备优势,必然会一鼓而下,驱散数百贼人,救出两千援军……

那可是朝廷的两千兵士!

若见死不救,本官危矣……

但若是发兵去救,发多少兵合适呢?发少了战力捉襟见肘,发多了城中就空虚了。

董昭感觉自己一个头两个大,他本是世家子弟,自幼习文,长处在政务不在军旅。就胸中这点军事理论,都还是闲暇时无聊翻阅兵策所得。

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董昭仰天长叹一声,对最后一位都尉道:“王五,你即刻着八百兵士前去救援吧。”

“董县令,万万不妥!城中岂可无兵?”

那都尉一愣,连忙劝阻。

城中总共还剩一千兵士,派出去八百,那就和空城一样了。

若此时再有贼人来攻……怕是一时三刻都挡不住。

“去吧,途中多派斥候,万勿再中埋伏。”

董昭背过身,语气坚决。

事情到这个份上,他没的选择了。

王五咬着牙,领命而去。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黄昏将至。

两百兵士在城楼上零零散散分布着,几十步一个。

程远志重获自由,怀疑既消,自然没人来看管他。

董昭再次打量了他一番,好奇道:“说来失礼,壮士千里迢迢来报信已半日有余,本官竟还不知壮士名讳……”

程远志左右看了看,见方圆三十步内再无第三人,拱手道:“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常山袁射是也。”

“袁……射?”

“大人知道在下?”

董昭抚须摇头:“那倒不知,不过汝南袁家在此间门生故吏多矣,本官也曾多蒙袁家提携,方有今日……”

程远志抬手打断他的话,指着天上道:“董县令,你看天上有条龙!”

天上有龙?真的假的?!!

董昭心里一惊,急急仰头去看,旋即眼前一黑,人事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