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新科状元】(2 / 2)

大明女伯爵 莺影莹盈 3988 字 2021-10-02

“要减赋就降耗!但真要实现何其难?”

“嗯,所以这就跟我第二篇文章有关了……”

“还有第二篇?”邬阑再一次被惊到。

“嗯,只是这篇还未写完,但内容可先与阑司珍讨论一番。这篇文章,我们花了不少精力查阅典籍,未写完的原因也在于此。”

“说说看先!”邬阑一听真来兴趣了。

“通过查阅许多典籍,我们注意到有一种自然灾害能够对田里作物的生长造成极大影响,但这种灾害并非旱、涝、蝗、疾疫等,呃……我姑且把它称之为冷害。”

“冷害?冷也是灾害?”

“对,比如典籍里有这样一些记录,大约商时期,当时河南在二月初便开始种稻,比现在提前一月有余,这至少说明当时天气是比现在暖和,否则不会二月初就种稻。至周初,那时天气应该已经变化,至少在我查阅的文献里已经没有什么二月初就能种稻的记载了。又到了春秋时,有记载冬麦的收获比现在提早,这说明天气又变了。而到了汉代,西安的冬麦播种从九月上旬便开始了,这说明当时天气又开始变冷。”

“《齐民要术》里还有这样记载,就是现如今顺天府、河南一带的春季物候的出现,比现还要在晚半月至二十天,这说明那时代是冷期,然后到了隋唐,又是一个温暖的时期,而这之后到如今,比较不好,是一个漫长的寒冷期。”

“近五百年,对于这类冷害的记录较多,大多体现在灾害与农业种植上的记录,我查阅的重点也在此。好比弘治十四年冬,莆田的荔枝冻枯;正德四年10月,福建宁德大霜,荔枝龙眼大数围者俱死;嘉靖四十年6月,福建建宁大雨雹,鸟兽多击死……这其间冷暖虽有起伏,但总体还是偏冷。”

“非常不幸的是到了我朝万历时,这种冷害突然加剧,而到了崇祯朝,可以说冷害已臻至巅峰。其实到今朝,依然处在冷害期里,只是没有过去猛烈而已。”

邬阑一字不漏的听完,眼睛都瞪得溜圆,这说的不就是……小冰河期!

“你查阅了多少典籍资料啊?”邬阑吃惊的问着。

“呵呵,差不多将有关藏书都翻了一遍吧,但这也不是我一人能为之,还有老谢和老杨他们呢。”

豪嘛!都是人才,牛逼啊……

“然后呢,接着说啊。”

“我之所以把它定为冷害,是因为这一时期里,各种天灾频发,旱涝蝗灾交替,遇旱会缺苗断垄,插莳缺水则晚稻不能插种,分蘖期缺水禾苗枯萎,尤其在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要是缺水直接减产呐。涝时河湖泛涨,像梅雨时正值抽穗扬花期,若是持续大雨可直接造成损失;晚稻进入分蘖拔节时,雨水多会让秧苗霉烂,而麦子是最怕雨水多,稻子一旦进了八九月,水多则烂根……这种种都是跟冷害有关。”

“除天灾,冷害还会造成作物生长期缩短,这更直接,要么减产要么绝产。所以你瞧,这冷算不算一害?”

“算!你刚才说现如今依然处于冷害期里,可是真的?”

“是,作物的耕作期和生长期没有明显的变化,冷害是很长一个时期,可以持续数百年,但期间也会有小范围的反复,差不多以十年为期,冷热交替。陛下登基这数年间,算是相对暖和的,是比较过去而言,但未来十年就要注意了,极大可能又会回到到较冷的时期,到那时各种灾疫会比现在频繁。”

“也就意味田里的作物减产,而粮食极可能会出现短缺?甚至……”

“是的,所以当务之急,这两年还是做好粮食备灾,千万不能疏忽。”

“那怎么做才好呢?”邬阑又问道。

“呵呵,好比多建粮仓啊。”

“嘶……”邬阑两臂一环抱,脸上显出思索神情:“不对,你应该不止这个意思……”

李道汝又笑了笑,道:“那就请阑司珍猜猜?”

邬阑头一歪,眯着眼睛思索好半天,道:“广修粮仓,就地收存?”

“阑司珍说对了,这一条也很重要。”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啊,就地收存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有没想过运往京师的漕粮减少,会直接影响米价?”

“会影响吗?”李道汝反问道。

“当然会影响了!现如今京师米价比江南产地的还低,为何?因为货源充足啊。就地收存等于减少向京师运粮,货源少了,自然价格就会上扬,这是最简单的市场规律啊。”

“市场规律?”李道汝听得有些好奇。

“买和卖就是市场,有自身的规律,又不是人为可以干涉的。就好像米价上去了,但我不要米价上涨,可能吗?这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那阑司珍怎么看?”

“就地收存是个好办法,可以大大降低火耗,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南北和籴,哪边缺粮可以快速补充。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就是信息和交通,信息快速传递,很快知道哪里缺什么,交通顺畅,缺粮能迅速补上,才能平抑米价,百姓才不会恐慌。”

“和阑司珍交流就是愉快,还可以学到很多呢,”李道汝笑着说道。

“那是!”邬阑又得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