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遽变(二)(2 / 2)

今天朝会,主要三件事情。

第一,杨道嗣正式致仕,他离开之后,右相这一极为重要的职位便是空了出来,需要有人补上去,这个话题刚一开始,便有人建议李忠接任,不过李忠马上就站了出来,坚决推辞,说自己知武不知文,军事方面的事情还能勉强应付,右相则是统筹全局,非大智之人不可担当,自己做不来。

随后又有一些人选,但都是没有通过。

放眼满朝文武,有资格担任右相之职的,寥寥无几,右相乃是百官之首,统筹全局,很多时候,就算天子也要礼让三分,能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需要的因素太多了,出身,能力,威望以及时运,李忠有能力,有威望,也有时运,但出身太低了,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有人出面举荐他,李忠立即出言推辞,而且,赵智与杨道嗣已经达成协议,他退下之后,右相之位由其六弟杨道临接任。

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但为什么还是要推选杨道临之外的人出来?道理很简单,需要顾忌到赵智的面子,至少要走一个过程,不能上来就直接任命杨道临晋职右相,难道右相之位是你们杨家私有的?

随后,秦安明站了出来,举荐杨道临,赵智表示赞同,杨道临自然出来再三推辞,最后因赵智的态度坚决,以及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杨道临不再多说,正式接任中书令右相,吏部尚书之职。

第二件事情,则是比较简单,皇五子赵恒,已经年满十五,未及弱冠,但是赵智依旧准备提早封其为王。

大晋的皇子,一般都是弱冠(二十岁)之后,才会进封王爵,但也不是绝对,可以变通,比如赵询,十来岁便是受封齐王,在这个上面,虽然有祖制规定,但大家看的并不是太重,皇帝喜欢某一个皇子,提早封王,难道大臣们还出来反对不成?那也就太有些不知好歹了,反正也是迟早的事情,早一点晚一点,都是无所谓,大臣们一般都不会多说什么,而且,一般提早封王的皇子,都是皇帝比较喜爱的皇子。

赵恒性格温和,喜欢读书,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文采已然不凡,最重要的是,赵恒身为皇子,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加上其人长相俊美,所以自幼便是受到赵智的喜爱,赵智这个时候封其为王,恐怕也是担心自己的身体,怕等不到五年之后,赵恒行弱冠礼在封王。

这个事情也没有什么好过多讨论的,赵恒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皇子,对目前的政治格局没有任何影响,赵智想提早封其为王,大臣们也没有多说什么,附言赞同。

赵恒封王的事情,很快便是定了下来,由礼部为其挑选王爵封号,择日册立。

最后一件事情,由赵智亲口陈述。

赵智准备提升参知政事的权利。

参知政事之职,始于大晋建国之处,最开始没有任何品级,只是一个临时职务,到了武宗,为了消减相权,开始一步步提升参知政事的地位,最终定位正四品,不高,也不低。

参知政事的权利界限有些模糊,以前就是参议朝政,这个参议朝政,指的不是朝堂上的朝政,而是有资格参加政事堂相国们的会议,可以发言,但没有决定权,也就是没有资格执政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