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形势愈好,加三公(2 / 2)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9 字 2022-12-23

战略主动权已经牢牢控制在东江军的手中,建虏连遭惨败后,终于是在败亡之路上越走越远,难以回头了。

“大帅。”亲兵又急匆匆走进,禀报道:“祖大寿等一行人,将于今天傍晚赶到盖州城。”

郭大靖挑了下眉毛,诧异道:“这么快?”

随即,他又笑了笑,说道:“快就快吧,反正也算是准备好了。”

说完,他让亲兵去召几位军官过来,准备一下晚上欢迎祖大寿等人的事情。

一场欢迎的便宴而已,主客之势已分,郭大靖表示出热情,也就够了。至于祖大寿等人的前途是否光明,还是要靠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

京城,皇宫。

乾清宫的偏殿内,摆放着辽东形势的沙盘。这是郭大靖派人制做,由方正化献上去的。

一目了然的敌我态势,主要就是给崇祯这个军事白痴看的,别再被那些文官忽悠了。

“嗯,光复海州后,建虏就剩鞍山驿这一个前哨阵地了。”崇祯站在沙盘前,看着王承恩把小红旗插在海州卫城的位置,笑着说道。

首辅温体仁满脸堆笑,躬身道:“万岁英明。只要攻下鞍山驿,辽阳、沉阳便在东江军兵锋之下,平辽指日可待。”

兵部尚书梁廷栋点着头,说道:“东江镇行文兵部,说是只等海城河冰融,便架设浮桥,占领海州卫城。因怕背水而战,水师开入海城河戒备,确乃谨慎之举。”

崇祯微微颌首,说道:“据方正化奏报,郭大靖用兵谨慎,很少行险。但朕看,并不是太过符合。跨海远袭的遵化大捷,纵横建州的大战,郭大靖的胆子并不小嘛!”

“这个——”温体仁说道:“到底还是年轻,偶尔冲动也是有的。”

“这样的冲动,其他将领还是少了。”崇祯垂下眼帘,并不是很满意,说道:“建虏如此凶悍,却已经被东江军压制。乱民又有多强,剿之久矣,却未见平定。”

温体仁本着少说少错的原则,把目光投向梁廷栋。这是军事方面的问题,俺不懂,你快来给皇上讲一讲。

梁廷栋只好躬身奏道:“万岁。乱民乃是流寇,又有众多草头王,如蝗虫般四下游荡,官兵东追西赶,疲于奔命,难以一时剿除。建虏蜗据辽沉,东江军围攻较易。”

崇祯不置可否,只是发发感慨,心思已经在平辽灭虏上。建虏才是心腹大患,乱民流贼只是疥癣之疾,剿灭慢一些就慢一些吧!

“东江镇春耕之后便要展开行动,近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已经自己解决了大半。”崇祯走到御椅中坐下,缓缓说道:“但还有些缺口,需要朝廷支援。”

温体仁沉吟了一下,躬身奏道:“待河流冰融,漕运便能解运来粮食。五月有江苏和苏南的漕船,或可接济东江军。六月还有浙江湖广……”

崇祯思索了半晌,开口说道:“那就等六月的浙江湖广漕船运到,拔给东江镇二十万石粮食。”

和东江镇现在的军民数量相比,二十万石真不算多。???..coM

但这已经是崇祯咬牙拿出来的,北方的那么多人口,京城那么多官员卷属,还有其他边军,都张着嘴要吃饭哪!

温体仁又躬身奏道:“万岁既下旨意,或可让漕船在天津卸粮,由东江镇自己来船运走。”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可。”

从现在的形势上,平辽已经很有把握,对于东江镇,或者说对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封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温体仁和毛文龙还算是老乡,也想借机结好,在外有奥援,他的首辅坐得更稳当。

“启奏万岁,辽东大捷,对东江镇的封赏还未颁下,微臣躬请圣意。”温体仁再次躬身。

崇祯轻抚额头,甚是苦恼的样子。

东江镇打了大胜仗,他自然是喜悦和振奋,可这次数多了些,竟然有赏无可赏的烦恼。

等到辽东平定,难道还要封毛文龙为国公,或是流爵变世爵?

当然,如果真的能够平辽灭虏,称为盖世奇功也不为过。

从建虏叛明到现在,死伤了多少人,光是高级官员就有数个督师和巡抚,总兵更是数不胜数。

崇祯现在是真的后悔在京城被围攻时,仓促地封了满桂为侯。以至于在遵化大捷后,不得不给毛文龙一个侯爵。

哪怕是个伯爵,他们也是欣喜若狂,现在的晋升空间也大了很多。

“难道要加三公?”崇祯皱起眉头,缓缓说道:“毛文龙是武将,似乎不合礼制。”

在明朝的官制中,只有三个正一品的官,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公”。

三公负责“掌左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虽然之后成为荣誉职衔,但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意思是说文官活着,不可能加三公,只能是死后追赠。

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张居正,在死前九天被封为三公中排第一的太师。而在整个大明朝,也只有十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到这个尊荣。

而且,三公是对文官的,一个武将的话,没有先例,难免引起轩然大波。

温体仁躬身奏道:“启奏万岁,嘉靖朝的周尚文,军功卓着,官至大同总兵、右都督,连加至太保兼太子太傅。”

哦,武将加三公竟然还有先例?崇祯眨巴着眼睛,觉得这个好象可以啊,至少多了三个酬功的名头。

周尚文征战西北二十余年,多次抵御鞑靼入侵,威名最盛,生前被嘉靖加太子太保,死后又被隆庆帝追赠太子太傅。

史称:“终明之世,总兵官加三公者,尚文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