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大群的百姓在劳作着。虽然已是农闲,但修水利、挖沟渠、扩池塘、铺路等工作,却还没有停顿。
正是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辽南三州的农业种植才能保持稳定的产量。就算局部地区有旱涝灾害,也影响不大。
而且,农林牧副渔,东江镇是全面发展的。近海和澹水养殖,远海捕捞,都在稳步发展。养殖和捕捞技术也更加熟练,为军队和百姓提供了最廉价的肉食。
“池塘能蓄水,能养鱼,塘泥能肥田。”郭大靖伸手指了指,微笑着介绍道:“每个村子至少要有一个大池塘,养的鱼逢年过节,能每家分到一两条。”
“有很多村子还种了荷花,好看是一方面,莲藕也能当菜吃。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只要给他们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施展……”
王徵叹惜道:“如果各地的官府都能如此重视民生,又哪来的那么多民乱?当然,辽东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广袤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定也在情理之中。”
郭大靖笑了笑,不想和王徵讨论什么土地兼并的问题。辽东固然有优势,但其它地方治理不好,却不能以此来找借口。
他已经写了书信,派人急送大连。等王徵到达后,将由军情司派人陪同参观兵工厂。
燧发枪的关键是在弹性钢片,也就是坩埚炼钢,这是要绝对保密的,连王徵也不例外。
只要弹性钢片不合格,造出的燧发火枪也只是形似而已。发火率低下,自然不会被大量制造并
装备部队,只能继续使用火绳枪。
历史上,燧发枪刚问世的时候,军队的反应便是如此,以致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普遍应用。
当然,如果只拿燧发枪的发火率来与火绳枪作比较,那就过于狭隘了。在综合性能上,燧发枪对火绳枪应该是碾压式的优势。
王徵陪着郭大靖巡视了梁房口关,见到了西人所说的棱堡结构,以及上百门红夷大炮和迫击炮的防御组合。
郭大靖还命令炮兵进行了一次实弹射击,令王徵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三千守军,粮弹充足,足以抵御数万建虏。”郭大靖并没有吹嘘,对梁房口关的防御设施是非常的满意。
并不是每座城堡都改建成棱堡,只是因为梁房口关并不大,条件也比较适合。而其它城堡或阵地的防御,有壕沟、鹿砦等等,防御能力也不逊色。
至于建虏的攻坚能力,郭大靖甚为鄙视。就算他们有火炮,也完全抵挡不住居高临下的迫击炮的远程轰击。
王徵感觉这趟辽南之行来得太值了,自己坐井观天,还以为登州已经是大明的“西学堡垒”。可万万没想到,东江镇已经走得更远,应用更加熟练。
“原来这便是棱堡。”王徵沿着城堞兴奋地走着,拍着城垛口,又探头观察斜对面的城墙,伸手指点着,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原来如此,敌攻一面,守军却可两面或三面夹击。哪怕是躲到城墙下,也躲不过侧面射来的枪弹箭失。”
“老式城墙的马面虽也有类似功能,但其对外的一面,依然有射击的死角,比不得这尖锐的角状……”
郭大靖微笑颌首,看着这老头儿兴高采烈,却也没有鄙视人家大惊小怪的意思。
如果自己不是有着后世的知识和记忆,也应该是同样的惊奇和兴奋,甚至还不如人家。
在当时,王徵可谓是见多识广,比那些酸儒文人强得太多。但碍于东西方的隔离,以及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对西学也只能从书本,以及传教士口中获取。
“能打到三里远,已经超过红夷大炮,还是爆炸开花弹,在杀伤上也要强过红夷大炮吧?”王徵停步于一门青铜迫击炮前,注视抚摸,发出了询问。
郭大靖澹澹一笑,说道:“两种火炮在杀伤效果上相差仿佛,但在机动灵活上,迫击炮却要远胜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发射时威势惊人,却又是自身的优势。”
不能把红夷大炮贬得太低,否则,向孙元化要火炮就显得勉强。何况,红夷大炮也确实有其自身的优势。
“青铜所制,比红夷大炮的铸造更加简单容易。”王徵点了点头,说道:“待下官禀明孙大人,量其物力,多为东江镇铸造便是。”
不管是什么火炮,只要是白给的,全都要。
郭大靖拱手谢过,又想起了野战火炮,同样是青铜材质,也比红夷大炮的铸造难度更低。
除了红夷大炮,郭大靖准备在王徵返回登州时,迫击炮和野战火炮都送上样品,请孙元化帮忙铸造。
有上千门的各式火炮,再与建虏开战时,先噼头盖脸地一通轰炸,再火枪战阵和飞骑的冲击,胜利也差不多能握在手中了。
当然,战争没那么简单。可在绝对火力的压制下,东江军确实胜算极大。
况且,建虏目前所处的形势,能够机动灵活地战术空间已经被压缩得很小。
海州卫、辽阳,如果不算即将放弃的海州,沉阳也就只剩下了辽阳这么一个缓冲的大城。
关键是沉阳不同于山海关,没有退路可言。一旦被围攻,据城死守的话,基本上是没有外来援助,等于守死。
何况,老奴的坟就在沉阳城外,能弃之不顾吗?要分兵两处,一守城,一守坟吗?
显然,决战之地就在辽阳。如果取胜,建虏如果
脑子没进水,就只有一个选择,扒坟掘墓,拉着老奴的棺材,向北方逃窜。
至于把棺材运进沉阳城中,与东江军死战到底。这却是郭大靖最希望的,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建奴,更是建奴最愚蠢的灭亡之路。
最快更新请浏览器输入--到进行查看
第四百四十章西学应用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