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集中营”这个概念的鼻祖,整个过程中大约12000名阿卡迪亚人死在集中营或者强迫迁徙的途中。
大量阿卡迪亚人的子女,通通被强迫离开父母,被送往不同的家庭寄养,或者送往教会学校。
一些法国人被淹死或者饿死在船上,因为禁止下船。
而在战争一开始,毕竟英国和法国打了这么多年。任谁也没想到,这一次普鲁士能这么强、法国能这么拉胯,所以因为担心事后麻烦,很多承包迁徙这些阿卡迪亚人的公司,还是比较小心的。
但是,托马斯·汉考克,和当时的合作伙伴奴隶贩子阿普索普,经过冷静地分析后,认为这一次战争没那么容易结束。
尤其是分析了皮特在之前詹金斯耳朵战争中的强硬态度后,确信这一次英法之间不会是小打小闹。
这两人不愧是能混成波士顿首富的,这政治嗅觉和做大买卖的意识,实在有眼光。
在别的船主一艘船只能装百十人的时候,他们一艘船装三四百人,两个人合伙包了个大单子,大赚一笔。
有良心,在这个年代,是不太可能赚到大钱的。
而有胆量,且敢于把人当成畜生,才有可能在这个时代赚大钱。
史学家说,【汉考克以奴隶船的方式,供大量预期的被驱逐者使用,将阿卡迪亚人运送到英国当局可能选择将他们送往的任何地方……】
这正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其余船主一艘船装百十人,根本不怎么挣钱。
而他们两个,以十八艘船,按照运送奴隶的方式,成为在阿卡迪亚大驱逐中最赚钱的两人。
既然两人能接这样的生意,并且从事和晋商差不多的帮着军队办后勤的行当,理所当然,两人和英国政府的关系都很密切。
密切归密切,但该做的买卖一样也不落。
老汉考克的公司,除了帮着军队办后勤外,明面上公司经营朗姆酒,鲸油和鱼类,建造船只,进口书籍和奢侈品。
但实际上,公司真正的大头收入,是走私法国和西班牙糖蜜、荷兰或者瑞典的茶叶、纸张、帆布等。历史上是如此。
当然,此时他们的走私货品中,不可避免地要加上茶叶纸张等产地棉布、金属制品、黄铜、瓷器等。
33年的《糖蜜法》,对老汉考克的公司,基本没啥影响。
他只需要每年给海关那边支付6000两白银的包年孝敬,33年的糖蜜法对他基本没啥影响。一年6000两银子而已,之前大顺去日本长崎买铜的那些商人,每年给长崎奉行的年供,哪个没有个三五千两?
而63年的《糖蜜法》,最终导致汉考克家族转向武装反英,原因倒不是糖法本身。因为糖法本身,把33年的糖法税率减了一半。
主要还是英国政府在63年,终于咂摸过味儿来了:原来,想要统治几百万平方公里,地方官员得吃皇粮啊,不能让地方官员吃地方税……
这倒也不能怪英国这边反应迟钝,主要是他们之前真的不懂。
最终一系列的法案,目的就是收税到国库、再用国库的名义发工资给北美地方上的官员,而不是工资由原本的殖民州议会发。
结果就是汉考克家族的生意,原本一年就需要6000两的年供,如今却要缴纳12万两白银的税,这要不造反,那还等啥?
征税是否应该,这是个法律问题、道德问题、意识形态问题。
而原本交6000两,现在交12万两,这是个物质问题,不涉及道德和法律,只是纯粹利益去考虑,若能反,自要反。
当然此时汉考克家族还没有这么大的怨念,现在正是走私的黄金时代。
新英格兰的海关署长是个老好人,两年内审了36桩被举报的走私案,最后就认定两件是。而这两件,也是默许商人晚上悄悄把船开走。
有人说是收受贿赂了。
有人说这是个拥有真正的自由的精神的人,认为走私是一种没有受害者的犯罪。
除了海关署长是老好人外,之前英国也需要惠这些殖民地的商人,因为要和西班牙与法国对抗,上面也暗示了,抓了也别处理,别闹出来矛盾。
再就是,伴随着大顺参战,英国的舰队都去保卫海峡了,留在北美和加勒比的军舰并不多,更是无力监管。
这种好时代下,老汉考克在得到荷兰人牵线后,立刻决定豪赌一场。
他知道,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毁灭的故事。
所以,他确信,卖茶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一次死定了。
大顺是茶叶的生产商,甚至是此时唯一的生产商,这种时候若能接洽成功,他的生意将可以扩大数倍甚至十几倍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