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邸报(1 / 2)

没来过这个时代,就不会知道物资匮乏到了极致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身为大王,在王宫之中自然是什么都不缺乏。

可出去到了民间,那日子过的是真的苦。

老秦人在商鞅变法之前,战斗力低下。

而商鞅的军功授田授爵一出来,老秦人立马化身战无不胜的强军。

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老秦人太穷了。

商鞅的变法,根本上就是给了贫苦的老秦人一个发财致富,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相比起有华宅,有美人的日子。上战场上去搏命算得了什么。

人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就是真的不怕死了。怕的只是没有翻身富贵的机会。

王霄之前出咸阳城北上,巡视郑国渠的时候,算是见识到了极端的穷困是个什么样子。

郑国渠沿线的百姓,那是位于盐卤地上。

日常生活吃饭不是追求吃饱,而是追求能不能吃得上。

缺乏布帛,许多人家真正能出门穿的衣服只有一套,谁出门谁穿。果果的下地干活都是在晚上,因为没人看到,而且不会磨损布料。

家中穷困,别说铁锅这种奢侈品了。用的工具都是石头木头做的。

王霄亲眼看着,那些为了改变自己家中命运而拼命挖渠的百姓,是如何用这种工具生生挖开大地的。

所以王霄决定增加物产,让百姓们活动更好一些。

粮食方面,王霄没有太大的办法。顶多是在土化肥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不过这种技术革新,没有强制推广的能力的话,老农们是绝对不会轻易接受的。

而强制推广,吕不韦肯定不干。

他现在想方设法压制王霄呢,哪里还会给他继续施恩的机会。

至于占城稻什么的,先不说获取的难度,本质上那种稻米需要在长江以南的地方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用处。

现在的大秦,根本就是用不上。

所以,王霄以自己的名义开始推广桑基鱼塘。

所谓的桑基鱼塘,就是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

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与生产链条。

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桑树,叶子可以养蚕用来制作衣物。

果实是桑椹,能吃能酿酒。

木材可以做家具,叶子和皮可以入药。

而鱼塘的话,几十亩的鱼塘就可以养上万斤的大鱼。

鱼是一种非常适合食用的肉类来源。

比起那些需要入山林狩猎的猎物来说,不但获取容易,而且染病的几率也很低。

当然了,前提是得好好烹饪,不能吃鱼脍。

吃鱼脍追求的是美味鲜味,对于追求填饱肚子的百姓来说,基本上不至于生吃。

秦国现在没有大战,百姓们闲暇的时光比较多。正式做各种工程的好时机。

历史上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去挖山修陵墓,或许是去修长城什么。

现在的话,王霄表示希望大家可以先为自己的肚子而忙碌起来。

王霄自己在王宫里面开辟了一块地方搞示范。

不过他自己做起来容易,但是百姓们推广却很难。

此时的关中并非后世水土流失严重的样子,而是森林密布,河川湖泊到处都是。

哪怕是在小湖泊四周扩建,他也得有足够的工具才行。

所以兜兜转转的,又来到了生产资料上面。

王霄找到墨家的人,自己提供思路,然后让墨家的人去干活。

新式的冶炼方法,包括鼓风箱,在水边建水车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从用木材为燃料改变为用煤炭作为燃料提供更多的热量等等。

直接用煤炭的话,会导致含碳量过多发脆。

不过这比起增加金属的产量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王霄还没有亲政。能够名正言顺动用的力量也不算多。

所以摊子铺开的时候很大,可进展却是一直不快。

吕不韦的各种使绊子一直没断过,最正当的理由就是要保障郑国渠的修建,从而不断抽调王霄手中的力量。

而王霄的优势,则是在于他弄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得人心的好事。

哪怕吕不韦想要捣乱,也只能是用些小计策拖后腿。想要在决策层面上否定,根本就做不到。

就这么推进下来,直到过了数年之后,才算是初步见到了成效。

桑基鱼塘方面,关中大小湖泊之中有近半被改建。大量的桑林和鱼塘,提供了海量的鱼肉资源以及蚕桑资源。

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必须的前两项,得到了有力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