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路,荆州刺史,王睿,领军两万;
第28路,长沙太守,孙坚,领军三万;
第29路,护羌中郎将,马腾,派兵三千;
第30路,益州牧,刘焉,派兵四千;
第31路,太原太守,王典,领军两万五;
第32路,雁门太守,秦彝,领军一万五;
第33路,典军校尉曹操,领军一万;
王羽也没想到这次讨董竟能招来33路诸侯,而这又是个什么概念?
可以说,天下所有诸侯都加入了联盟,董卓已经举世皆敌了呀。
董卓竟然这么招人恨?这下算是彻底洗不白了。
王羽心中暗自猜道,他也知道会来这么多诸侯,主要还是因为大势的缘故。
当讨董成为一种理所应当之事时,在这股大势的裹挟之下,大多数诸侯是不得不过来啊,否则名声就会受到影响。
这让人非常无奈,但也没有好办法,所以会盟也产生了两种模式。
一是比较积极的诸侯,他们全都亲自领军前来会盟,主动参与这场盛宴;
二是比较消极的诸侯,他们发言加入联盟,但不亲自过去参与,只是派将统领少量兵马,过来参与一下意思意思。
这次会盟,共有26路诸侯亲自赶到,他们都是积极参加讨董的,所以带的兵力自然也是最多。
领兵最多者就是王羽,出动了整整四万大军,少的如马腾,刘焉仅仅只有三千和四千兵马。
至于袁术、袁绍、刘虞等诸侯,兵力都在三万左右,而剩下一些诸侯的大部分兵力都在一到两万之间。
另外几路诸侯,本心是不愿意掺和的,但是又不好违逆这股讨董大势,所以只好在发言谴责董卓的同时,另派将领兵前来参与会盟,自己则留守原地坐看这场盛宴。
这部分诸侯所派来的兵力都不多,没有一路兵力破万。
至于雁门那就有点特殊了,他们可肯定是属于积极的诸侯,但是因为秦旭的年纪大了,已经无法领军,所以只能派威望最高的秦彝前来。
三十三路诸侯所带兵力虽层次不齐,但汇聚起来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当诸侯全部集齐确定后,王羽派人统计了一下联军总人数,发现竟然有整整四十九万大军。
四十九万大军啊,自己前世指挥的昆阳之战也只是四十万,这可是自己记忆中,有史以来打的人数最多的战役!
而且,这个人数已经超过董卓麾下的所有兵力,要知道,董卓麾下兵力总共也只有四十多万,但他不可能将所有兵力全都调过来!
除掉守备各州各郡的基本兵力后,董卓最多调动二十五万大军和联军交战。
这样一来,这一场大战也就变成了,四十九万诸侯联军VS二十五万凉州军,联军占有绝对的人数优势!
但王羽也知道,这并不代表联军就赢定了。
联军数量虽多,但其质量就有些不敢恭维了,而凉军可就不一样了,凉军久经战阵,士兵整体素质是要高于联军的。
另外,四十九万联军分属不同的势力,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盟主的话,很难团结起来将力往一处使的。
二十五万凉州军虽也分属不同派系,但是整体还是属于凉军这个整体,所以自然要比联军要团结多了。
由此两点就可以看出,讨董之战并没有那么好打,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盟主,才能保证联军可以战胜凉军。
荆北,广陵,琅琊,青州,太原,雁门大军共用的是一座大营,各军抵达后,王羽的兵力也有了十四万,近乎达到了联军的三分之一的地步。
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北海太守孔融麾下兵马也归他统领,孔融手下没有什么将才,如果没有强力支柱的话,很容易变成炮灰!
担任青州刺史的王羽,无疑是一个好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