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2 / 2)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一个了不起的人,虽然能力差点,但是却也值得钦佩的人。

没几个人保证在皇帝这个位子就一定干的比他好。

他欠缺的是运气。

奈何,大明朝到了他这一代,所有的好运都用完了,只剩下了霉运。

所以,崇祯其实是一个倒霉到了极点的人,是值得同情的。

李自成虽然没有打到山东来,山东依然还在大明的统治之中,虽然基本上是名义上的。

沈墨虽然杀了几个知府知县还有山东都司,形成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但是他毕竟没有公开打起造反的旗号来,所以,从整个大明的层面来讲,他也就没有那么引人注目。

其实,就算他现在真的打起了旗号,崇祯皇帝也顾不上他了。

在得知了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然后率兵向京城进发的消息后,不甘心的崇祯皇帝还打算再挣扎一下,下诏命令四方勤王。

这其中就包括山东总兵刘泽清。

刘泽清算是山东如今兵力最多的一员大将,也就是后来南明朝廷的江北四镇之一。

江北四镇,唯一一个真正忠诚,而且还能打的也就是黄德功了,最后还因为宁死不降而死在了清兵箭下,是江北四镇中唯一的好汉。

刘泽清作为山东总兵,山东目前唯一的实力派人物,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勤王诏书后,竟然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召。

连皇帝的旨意都不遵从,更别指望他会带兵攻打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沈墨了。

沈墨虽然人在莱州府,跟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暂时打不上交道,但是却一直在关注着外面的信息。

他让项元忠牵头,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一个情报部门,起了个名字叫悬镜司,专司情报工作。

这个名字的确有抄袭的嫌疑,但是沈墨也懒得想,觉得好用就直接拿来用了。

项元忠是锦衣卫百户,专业情报人员出身,所以这项工作对他来说是专业对口。

沈墨交给的任务就是重点搜集李自成、张献忠还有满清的情报。

虽然历史走向和一些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他都一清二楚,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还是要重视起来的。

因为沈墨的先知优势,所以项元忠的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每次搜集到的情报都跟沈墨之前说的如出一辙,这让他心中对沈墨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做事的精神头明显更高了。

只不过随着李自成的进展越来越快,大明不断的失败,项元忠的情绪看起来有些低落。

虽然他隐藏的很好,但是沈墨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

沈墨明白项元忠的心情低落的原因,毕竟他曾经是锦衣卫,是大明天子亲军。

相比其他人,锦衣卫天然地对皇帝就多了一份忠心。

现在看到大明皇帝这么狼狈,处于困境之中,他的心情自然是复杂的。

不过沈墨虽然看出来了,但是却什么都没有说。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种心路历程,一个朝代的落幕,有人要殉葬,有人会怀念,有人也会拍手叫好,也有人唏嘘不已。

沈墨知道,李自成不是自己的真正敌人。

李自成灭了大明,那是改朝换代。

而如果满清占了中原,那才是真正的亡天下。

而且他虽然跟李自成打的旗号不一样,但是在很多政策做法上面却是一致的。

李自成的大军每攻占一处,就会杀掉当地的乡绅大户,王贵权贵,抢走他们的粮食和土地,然后分配给当地的流民百姓,招募更多的流民来加入自己,从而不断壮大自己。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自成跟沈墨其实算的上盟友,虽然李自成此时肯定还没有听说过沈墨这个名字。

但是沈墨心里却是要感谢李自成的,因为他知道李自成其实是在给自己趟路。

目前李自成高歌猛进,沈墨自然就待在莱州府猥琐发育。等到李自成进了京城,然后清兵入关之后,那时候的他就是该北上的时候了。

有了自己的加入,这未来的天下格局已经注定要跟原本不一样了。

沈墨一边在关注自己外界的时局变化,一边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莱州府各县的守备军都在一边训练,一边四处剿匪,通过实战来提高战斗力,同时消灭境内的盗贼。

在加上沈墨施行的分田免债等政策,许多被迫落草为寇的百姓也纷纷下山重归田园。

而且沈墨还发布了政策,吸引各地的商人前来莱州府经商,虽然会收取一定的商税,但是却可以受到公平的待遇,不会遭受地方官府的盘剥。

而且还给了许多的优惠政策,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进入了莱州,甚至连南直隶一代的许多商人都开始涉足莱州府。

沈墨的水师已经初步成型,在兼并了原本的在青岛湾的那支大明水师之后,沈墨手中的各种战舰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艘。

在水师强大的火力下,青岛湾附近活跃的海盗们被驱逐或者干掉,青岛湾附近的海域逐渐变得安全起来。

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下,沈墨干脆让水师在打海盗的时候,也兼职保护海外贸易的商船。

这些商船来往日本和朝鲜做生意,既有那些商人的商船,也有沈墨的商船。

原本就有成熟的贸易路线,现在被沈墨接手了。虽然沈墨禁断了辽东的贸易路线,但是日本和朝鲜的贸易却越发频繁起来。

海贸的收益非常的可观,这让沈墨在抄家之外又多了一条新的收入渠道。

莱阳府的治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好转,盗贼越来越少,百姓越来越多。市井也逐渐繁荣起来,秩序井然,司法公正,百姓们渐渐有了安居乐业的气象,竟然成了明末乱世之中少有的一片乐土。

沈墨的声望在莱州府百姓心中越来越高,许多人渐渐只知沈墨,而不知大明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