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自己关在鹰巢指挥部的办公室里算了半天后,终于确定了一个初步的新武器配置方案。
一个国民掷弹兵组成的步兵班十个人,包括六名步枪兵,两名冲锋枪手,一名喷火兵,还有一名铁拳兵。
这样的话,火力配备就比较完善了,既能远距离射击,也有近战能力,在遇到躲在地堡等隐秘工事内的敌人时也不会束手无策。
在遇到敌军的装甲车辆时也有一战之力。
虽然在系统的设定中,火焰喷射器是给工兵配置的,但是沈墨当然不会拘泥于此。
只要有足够的积分和金钱,愿意给部队配备多少都可以。
至于工兵,他们本身就不是主要的作战兵种,主要任务还是以后勤保障维修为主,所以主武器还是依然以冲锋枪为主。
一个十人的工兵班,八名士兵的主武器依然为冲锋枪,剩下两个人一个为喷火兵,一个为铁拳兵。
遇到敌人也可以有一战之力。
不过沈墨打算将这些工兵的冲锋枪从俗称为“花机关”的MP18升级成更先进,性能更优秀的MP40冲锋枪。
平心而论,MP38/40冲锋枪的性能较为平均,它的射速不如波波沙。杀伤力不如汤姆逊,制造简单不如司登,性能可能不如芬兰的苏米,但是它成功地将便于生产、射击精准和短小精悍等现代冲锋枪的特点集于一身,绝对说称得上是一款名枪,因此在二战期间才会名扬天下。
在波波沙出现之前,这款枪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冲锋枪。
不过后来在面对可以装备大容量弹鼓的波波沙时,在火力的持续性上明显落入了下风。
但是瑕不掩瑜,这款枪依然在二战后装备了许多国家的军队和警察,甚至到了六十年代还有许多国家在使用。
MP40是MP38的改进型,性能更先进,造价更低廉,可靠性更高,制造的数量上也远比MP38要多的多,所以一般看到的都是MP40。
武器图鉴中被激活的除了上述这些可升级武器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装备也是让沈墨有点喜出望外。
比如说中正式步枪和三八大盖竟然也出现在武器图鉴已经激活的页面上。
而且还有相对应的口径弹药。
这是沈墨没想到的。
后来琢磨了一下,猜测武器图鉴收录中正式步枪是因为自己如今拥有了中正式步枪的生产线。
收录三八大盖应该是因为自己上次在跟日军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日军武器,主要以三八大盖为主。
他猜测自己的手中某种武器的拥有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被武器图鉴收录,然后就可以激活购买功能。
只是这个猜测目前还无法验证。
他打算以后跟鬼子作战的时候多收集一些其他的武器,比如他最感兴趣的小鬼子的掷弹筒。
这玩意虽然威力上和射程上跟迫击炮没法相比,但是架不住它便携好用啊。
以后如果有条件,沈墨肯定会大量装备部队的。
他可不会因为那是敌人制造的武器就厌弃不用,那是傻逼的表现。
能用敌人制造出来的武器痛击敌人,那才是真的爽。
沈墨目前给保安团配备的步枪还是以中正式为主,不够的时候才会用一些三八大盖代替。
不过在日常训练中,三八大盖的射击也被列入了训练内容之中。
毕竟在战场上,使用缴获的敌人武器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比如在二战中,欧洲战场上,许多德军士兵经常会丢掉自己的冲锋枪,而换上缴获的波波沙冲锋枪。
美军也会经常换上德军的武器使用。
除了上述两种武器,两种辅助装备出现在武器图鉴上也是意外之喜中的意外之喜。
一种就是德国制造M24长柄手榴弹。
这玩意在国民掷弹兵出来的时候每个士兵会配备几枚。
上次歼灭小林中队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所剩无几。
沈墨本来还在头疼去哪里补充。
总不能自己弄个兵工厂去制造吧。
想到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边区造手榴弹扔出去直接炸成两半,吓了鬼子一跳的场面,沈墨心中就一阵哆嗦。
八路军是真不容易,就凭这么劣质的武器跟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鬼子周旋了半年,前赴后继,真的可歌可泣!
以后等自己富裕了,一定要想办法支援一下八路军。
有了跟曲虎的这段香火请,也算是打开了跟八路军联络的一个渠道。
M24手榴弹可以说是二战期间最成功的手榴弹,也是二战德军标志性的武器之一。
它的优点非常多,比说投掷距离远,投掷精度高,爆炸威力大,甚至可以作为集束炸弹用来对付装甲车和坦克。
我们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之中看到的所有的关于手榴弹的画面场景,其实都是华夏根据M24长柄手榴弹仿造出来的。
我军缺乏反坦克武器,所以往往只能由战士们身上绑着集束手榴弹去炸毁敌人的坦克,非常的惨烈,让人心痛。
我国仿制的手榴弹主要由巩县兵工厂生产。
在所有的仿制品中,仿造数量最多,改进最为合理的就是巩县兵工厂生产的“巩式手榴弹”了,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军队。新笔趣阁
相比原版的M24,仿制的巩式手榴弹更合适华夏士兵的使用,弹体更短,装药量更小,木柄形状也更合适携带,更适合华夏士兵的臂力和体力。
跟鬼子的九三式和九七式手榴弹较量中,巩式手榴弹占尽了上风。
当然,长柄手榴弹也有许多缺点,比如携带不方便,爆炸碎片分布不均匀,所以后来逐渐被卵式手雷所替代。
现在被收录进了武器图鉴,沈墨担心的问题一下子就被解决了。
看了下价格,沈墨觉得还算合理。
而且根据系统的备注说明,好像还算改进过更合适华夏战场的改进型手榴弹。
这更是意外之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