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石敬瑭的挣扎2(2 / 2)

张敬达率大军包围太原时,“逼城设栅”,在城外兴筑“长城”,但每当工程即将合拢时,天气就会突然大变,狂风暴雨,摧毁张敬达的围城工事,从始至终,张敬达都没能完成对太原的物理包围。

太原城北有个“毗沙门天王祠”,里面供奉着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石敬瑭曾在此虔诚地祷告,祈求保佑。几天后,城的西北角发生激烈战斗,据值班军士奏报,晚上的时候,有一个身长过丈、身穿金甲、手拿大棒的人行走于城墙上,过了很久才不见了人影。于是,人们相传,这位毗沙门天王显灵,帮忙守城呢。

还有,内城里有个叫崇福的僧坊,坊内侧室的西北角有个泥塑的神像。某日,神像头上忽然冒起了青烟,众僧以为是发生了火灾,急忙赶来扑救,见此情景都疑惑不解。有人将此怪事奏报石敬瑭,石敬瑭召来老和尚询问,老和尚说当年庄宗李存勖将要称帝时,这个神像的脑袋上就曾冒烟,然而这一次的烟量远比那一次要大(观此喷涌,甚于当时)。

自神像头冒青烟之后,太阳旁边也常见五色云气,“如莲芰之状”。石敬瑭请高人帮忙解读,问说这是谁的吉兆啊。高人答:还能有谁,您呗。

还有,石敬瑭每天清晨都会亲自登上城墙,慰问守城兵士。一天晚上,城墙上忽然传来号令之声,“声不绝者三”。石敬瑭派人调查,调查结果是声音是从天上传下来的。于是,人们坚信有天兵天将帮石敬瑭守城。

还有诸如大战前,城内有许多口井突然“暴溢不止”,等等。

总之,石敬瑭在军事上虽然处于绝对的劣势,却能摧枯拉朽般入主洛阳,“斯天运使然,非人力也”。

4,华夏衣钵

后晋政权法统不正,是蛮夷扶持的傀儡政权,这是石敬瑭集团最大的忌讳,他们必须改变人们的认知,甩掉“伪政权”的帽子。为此,石敬瑭集团的公关团队要进行系统化地洗白,潜移默化地扭转人们对“大晋”的理解。

他们找出了一条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强调后晋是大唐的延续,强调石敬瑭继承的是明宗李嗣源的江山社稷,延续的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是华夏衣钵。

4.1奉明宗正朔

石敬瑭在太原称帝后(936年闰11月),大赦改元,制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使后晋的“天福”承接明宗的“长兴”,而非李从珂的“清泰”。

12月下诏,本朝文物制度、起居入阁,“宜依唐明宗朝事例施行”。

天福二年(937)3月,对唐末以来混乱的“常食”、“赐食”、“谢食”等制度予以规范,执行标准参考明宗时旧规,“廊下赐食”。其实这是一种工作餐制度,“宜依明宗时旧规”。

4.2用唐礼乐

石敬瑭入主洛阳后,在文明殿接受百官朝贺,“用唐礼乐”。

衣冠服饰、礼乐仪仗、文物制度,通常是法统的外在表现,一段BGM、一场时装走秀,透漏着浓浓的政治信号,赛过声嘶力竭地演讲。试想一下,假如石敬瑭一身胡服,髡发、重环垂耳,纹身刺面……没有一个人中原人会认可他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