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与赵季良是旧相识,有一定的交情,知道赵季良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至于转运粮饷之事,是各司其职、各事其主,于是便上疏朝廷,请求把赵季良留在西川,并表奏其为西川节度副使。
兵,你扩了;钱,你留下了;还要扣留朝廷的人才,挖社会主义墙角?你到底想干嘛?
李嗣源降制,任命赵季良为果州团练使,拒绝了孟知祥的请求。
孟知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制书藏匿,把赵季良强行扣留,再上一道奏章,请求朝廷开恩,批准自己的请求,再次得到否决后,第三次派使节到洛阳陈情。
事不过三,而且赵季良已经被孟知祥扣留不遣,李嗣源不得不顺水推舟,答应了孟知祥的请求,让双方都有面子。
就这样,赵季良成为了西川节度副使,成为了孟知祥最重要的谋士,此后无论大事小情,孟知祥都要找赵季良商议对策。赵季良也成为孟知祥日后的开国勋臣之一。
有了钱粮,有了军队,有了人才,孟知祥还要消除最后一个后顾之忧,那就是自己在后方的家眷。于是派人到太原迎请自己的妻儿老小到成都。
弱势的李嗣源为了顾全大局,处处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然而不要忘了他身边有个“鹰派”官员,安重诲。
安重诲早就看孟知祥不顺眼了。因为孟知祥是李存勖任命的西川节度使,他是李存勖的姐夫,不是李嗣源的姐夫,他是李存勖的人,不是李嗣源的人。如果能把孟知祥调回中央,是最好不过了,然而这是天方夜谭,连赵季良都回不来,孟知祥能回来吗?
在安重诲看来,西川孟知祥早晚必反。
东川呢?不用说,也会反。
东川节度使董璋,与孔循、荆南高季昌是干兄弟,都是汴州首富李让的家奴,后被李让认作养子,而李让又被朱温认作养子,所以董璋、孔循、高季昌都是朱温的干孙子。
李存勖推翻后梁,董璋归降,大量贿赂后唐权贵,因而保住了高官厚禄,得到了李存勖的信任。
与孔循和高季昌一样,从奴隶逆袭的董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很精明地抱上了郭崇韬的大腿,力舔郭崇韬。随军伐蜀,获得了镇守东川的美差。
西川孟知祥、东川董璋,全是郭崇韬的人,这是郭崇韬遭人构陷的话柄之一。是郭崇韬的人也罢,是李存勖的人也罢,总之,不是李嗣源的人。
特别是董璋,还与孔循是干兄弟。而孔循与安重诲的关系也很微妙,前期如胶似漆,后来因“李嗣源选儿媳”一事,孔循出卖安重诲,两人反目成仇。
这就是有些史书在谈及董璋与安重诲的关系时,会给出两种截然相反解释的原因。有的史料说安重诲猜忌董璋而予以打压,最终将其逼反;有的则说安重诲保护董璋,并想利用董璋来打压孟知祥。
书不尽细。本书给出看清事实本质的金钥匙:安重诲与孔循的关系。前期安重诲与孔循相好,所以想扶董灭孟,与孔循决裂后则是扫董灭孟。
安重诲力主削藩,布局两川,他究竟做了哪些布局,又会收获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