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张希崇归国(2 / 2)

随后,张希崇就派人把这几个醉鬼丢入大坑,埋入生石灰,半火化、半活埋。之后就带领汉族将士袭击契丹军队。

契丹骑兵无人指挥,乱作一团,果然一哄而散,向北方逃去。

张希崇也不追赶,赶紧带着人马,扶老携幼,向南投奔。最终,张希崇为后唐带回来两万多百姓。

李嗣源任命张希崇为汝州刺史。

关于卢文进和张希崇的叛辽归唐,权威史书也存在争议之处,例如《辽史》记载的顺序是张希崇先叛逃,然后卢文进才叛逃;而且将张希崇写作“张崇”。而《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史料则一致记载是卢文进先叛逃,张希崇补卢文进的缺,两年后也叛逃。

综合分析,《辽史》的记载应该不太准确。《辽史》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通常情况下,如果它与其他权威史书的记载发生冲突,那么本书就不采纳《辽史》的记录。

卢文进、张希崇、耶律倍相继叛辽归唐,契丹却以低姿态来乞求后唐,请求归还之前被俘的契丹高级将领。

在李嗣源即位的几年中,中原与契丹的综合实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契丹,虽然吞并了渤海国,统一塞北,却因耶律阿保机的突然去世而陷入到政治路线的斗争中,这是源自帝国核心的地震;

其次是中原方面,为了应对契丹游骑对幽州的骚扰,幽州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契丹骑兵常在阎沟(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设伏,掳掠运粮队。赵德钧便在阎沟修建城池,派驻军队,又整顿修建了城东五十里的古潞县、城东北一百多里处的三河县,以三座新建城池为依托,赵德钧完善了幽州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使得契丹铁骑来去如风、行动自如的日子一去不再返。

此外,赵德钧又在城东南开凿运河,自王马口(今河北省安次县境内)至淤口(今河北省信安镇),长一百六十五里,宽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可供千石级漕运船行驶往来。从此幽州粮道不再只依赖狭窄危险的陆路交通线。

赵德钧镇守幽州,提高了后唐的国防力量,有效削弱了契丹对河北地区的威胁。

最后,中原王朝也面临着严重的内部分裂问题,南方“五国并立”,但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对后唐集团造成实质性伤害。

此消彼长,双方实力对比就这样追平。实力决定态度,契丹终于愿意坐下来,与后唐心平气和地就某些关键问题交换意见。

对于契丹要求归还高级将领的请求,李嗣源征求诸位将领的意见。

赵德钧等一致反对归还战俘,说这些人已经了解了大量后唐的情报,尽知虚实,一旦放回去,危害有增无减,坚决不能放虎归山!

作为政治领袖,李嗣源权衡利弊,所谓的权衡利弊,就是评估敌我实力,因为实力决定态度。

综合分析之后,李嗣源认为后唐虽然短期内追平了契丹,甚至有反超的迹象,但契丹的述律太后已经赢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并且在她的铁腕政策之下,内部动荡已经基本结束,后续将逐步回暖,双方将长期处于拉锯、对峙的状态下。

所以李嗣源认为既不能全盘答应其请求,也不便全盘否决,总要给契丹留点情面,于是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只释放了一个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