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李克用之死(2 / 2)

开平二年(908)正月,李克用病危。

病榻前,李克用召集了弟弟李克宁、监军宦官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幕僚卢质等人,交代后事,让这几人作为托孤之臣,辅佐儿子李存勖袭位。

李克用拿出三支箭矢,郑重地交给李存勖,对他说道:“我平生有三大恨,也是我的三大遗愿,你一定要替我完成!”

第一支箭矢,幽州刘仁恭父子。“刘仁恭,我所立也,却背叛于我。”

第二支箭矢,汴州朱温。“上源驿事变”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且朱贼弑杀天子,篡唐自立,人神共愤,咱家满门忠烈,世代唐臣,你务必消灭朱贼,推翻后梁!

第三支箭矢,契丹主耶律阿保机。我与他约为兄弟,发誓灭梁复唐,而他背信弃义,归附朱贼。

“三箭托孤”的说法见载于《五代史阙文》,而且明确地指出是“民间传说”,坊间传闻。但我仍然予以采纳,因为即便是民间杜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浪漫地描绘了河东集团最高权力的移交过程,更赋有深厚的政治意义,是河东集团未来的军事行动纲领和政治行为准则。

不拿下幽州,就不能控制河朔,不能河朔,就不能对朱温产生致命威胁,所以幽州是问鼎中原的关键所在;

朱温弑君篡唐,为天下公敌,“灭朱温、兴大唐”是河东势力的政治指导纲领,是河东势力雄霸天下的法理依据和政治正确;

契丹则是中原王朝的潜在威胁,不除掉契丹,河东势力的“国运”就不会长久。

所以李克用“三箭托孤”实际是对河东势力的未来发展规划,“三步走”战略。如此一来,李克用的子孙便可在中原高枕无忧,帝位永传。

赠箭矢,在蕃礼中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临终时所赠,相当于中原文化中“传国玉玺”的寓意,意味着最高权力的转移和继承。

所以李存勖把这三支箭矢供在李克用的祭庙里,出征前,需用少牢(猪羊各一)之礼祭祀禀告,然后再隆重请出其中一支,装到锦绣的箭袋中,派贴身侍卫随身背负,当达成目标凯旋后,再用同样隆重的仪式将该箭矢连同敌人的人头献上。

很有仪式感。

后世《水浒传》中,晁盖临终时将一支箭矢折为两截,宋江与卢俊义各执一半,约定擒杀史文恭者,做梁山之主。这个桥段应该就是致敬的蕃礼,既浪漫又江湖。

有意思的是,李存勖只出色地完成了前两步,没有完成最后一步。与李克用的设想一样,先控制幽州、河北,继而以河北为跳板推翻了后梁。而李克用的子孙也正是受契丹之祸,断送了江山社稷。

所以,当我们以上帝视角回头审视的时候,不由得对“三箭托孤”肃然起敬,哪怕只是坊间传闻,但我仍然坚持把它记录在这里。

最后,李克用面露忧愁,说李嗣昭深陷孤城,我已经来不及再见他一面了,等把我安葬之后,你一定要跟周德威竭尽全力,营救李嗣昭!

李存勖泣不成声。

李克用指着李存勖,对李克宁等托孤重臣说道:“亚子,就托付给你们了。”话音刚落,李克用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53岁。

“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三镇犯阙”时,李克用勤王救驾,命11岁的李存勖觐见昭宗皇帝,昭宗皇帝见李存勖仪表不凡、骨骼惊奇,曾叹曰:“此子不亚其父。”九五之尊金口玉言,故而李存勖便得“李亚子”之美誉。

另:某度在李存勖的人物词条中,显示“亚子”是他的字,不准确,应该算“别称”。

24岁的李存勖坐上了河东集团一把手的位置。所谓幼主登基,主少国疑。李存勖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河东集团甚至有自溃的危险。

一场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这位24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