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柴荣继统3(2 / 2)

到了广顺三年(953),淮南再度爆发更大规模的旱灾,淮河水位急剧降低,已经可以趟水过河。淮南的难民蜂拥到淮北,而淮南李璟却派军队进行阻拦,难民们且战且进,宛如人间炼狱。

郭威听说后非常揪心,再次重申自己的态度,说大家都是中国人,在灾情面前,血浓于水,不该把政治因素带入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下令开放粮仓,向淮南饥民出售粮食。

后周与淮南达成了一种默契,即后周不派军队干涉淮南内政,只提供纯粹的人道主义援助;淮南也不再阻挠难民的流动。

不久之后,淮南政权竟然专门建立起大粮仓,大量购买后周的粮食,用作军事储备。郭威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淮河沿岸的粮食只做零售,禁止批发。如果是饥民自己背着口袋,或者用牲口驮米,可以卖;如果是有组织、有规模的车队、船队,则拒绝销售。

3,碰瓷的契丹

中原与契丹的恩怨剪不断,理还乱,与淮南一样,稍后会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在此先一笔带过。

在后周郭威时期,契丹在河东刘崇的唆使下,进行了一次较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出了五千人,帮助河东打晋州战役,虎头蛇尾,很快就撤回北方。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这种边境地区零零散散的摩擦冲突是几十年来的常态。

郭威也下令沿边军民,禁止进入契丹境内剽掠。无论是南方的淮南还是北方的契丹,后周的外交态度是一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也可商量。

一次,契丹大将高谟翰率军南下剽掠,来到冀州附近。镇州节度使何福进派军进驻贝州,当契丹听到后周军队来援后,立刻调头北返,带着战利品和俘虏的百姓北上,在渡过胡卢河(海河支流)的时候,后周军队与契丹军队已经相遇。

当时的距离是非常近的,近到声语相闻。

这时候,被裹挟的数百冀州青年看见了祖国的军队,非常兴奋,他们大声喊叫着,开始反抗契丹军,希望能与朝廷大军里应外合。

然而,悲惨的一幕发生了:后周大军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契丹大军将数百冀州青年屠杀殆尽。

其实这是后周与契丹之间肮脏龌龊的默契。后周最大限度地保持克制,契丹则仅局限于抢钱抢粮抢娘们儿,不抢地盘。

在自然灾害方面,同样是在后周建国之初(951),大自然雨露均沾,没有饶了契丹,幽州地面发生大饥荒,难民向南逃荒,进入沧州等河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