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三大战役之滹沱河战役3(2 / 2)

比如,在战争年间,他们会极力推进和平谈判,而在和平年间,又可能会竭力叫嚣战争。发出不同的声音,是这类政治团体的生理本能。

差异化,是他们快速积攒声望、获得话语权的手段。立功则更是他们最迫切的政治需求。

如今的赵延寿比当初的卢文进还要关键,他在契丹享有王爵之位,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父子两代人坐镇幽州二十多年,熟悉地面,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中原多一个赵延寿不是雪中送炭,而只是锦上添花;而契丹少一个赵延寿却不是扬汤止沸,而是釜底抽薪。

所以赵延寿如果能回到中原,那么晋辽之间的战争天平将会发生实质性逆转。这对后晋绝对是重大利好消息。

赵延寿回归,是真的吗?

“亲旧帮”考虑的不是“是如何”,而是“要如何”。冯玉等人不是由证据推导结果,而是先有结论,再反向寻找证据来补充,假如没有证据,那就制造证据。总之,就是自欺欺人。时至今日,西方的政治家们也是使用这种套路,无论是伊国的洗衣粉还是叙国的白头盔。

而且在后晋朝廷看来,赵延寿归国可谓是证据确凿、铁证如山:

首先,“赵延寿归国”的超话发起人是后晋朝廷。

早在一年前,后晋朝廷就派人秘密联络赵延寿,劝他迷途知返,回归祖国的怀抱。赵延寿当时也表达了愿意归国的意思,只是是战事胶着而没有来得及讨论具体的细节。

现在,契丹两败而后晋两胜,赵延寿这棵墙头草见风使舵,旧事重提,合情合理。

其次,见契丹“大势已去”,后晋崛起,幽云十六州地区的很多汉人降将都表示要回归祖国。

瀛洲刺史刘延祚写来密信,说今年的水灾对河北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瓦桥关以北的道路几乎全部瘫痪,契丹主力已经回到北方草原,瀛洲城里只有不到一千守军,请祖国发兵收复瀛洲,我来当内应,契丹人远水难解近渴;

莫州等亦有类似报告;

深州刺史慕容迁更是呈献了《瀛莫图》,指导后晋袭取北方。

所以幽州赵延寿的回归一点儿不显得突兀,反倒有一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历史潮流感。

最后,在二次战役结束后的边境摩擦中,后晋亦占有优势。张彦泽在定州击败契丹残部,追杀出百余里,斩首二十余级,生擒将领四人,缴获两副金耳环,进献朝廷;河东刘知远奏报击败契丹残部,歼敌七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