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名官告,即空白的官员委任状,杨光远可以随意填写姓名,即刻产生法律效益。这是极大的特权,再往前半步,就是“便宜行事”,或者“墨制”(以皇帝的名义随意下达指令)。
天福三年(938)4月,石敬瑭又给杨光远加兼中书令;5月,以杨光远之子杨承祚为驸马,以女儿长安公主下嫁之;6月,又给杨光远及其部下七人改乡里名号,即更改其家乡地名,如“衣锦乡”、“沛王里”,总之,就是皇上拍大臣的马屁。
古今中外,无数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味地妥协退让只会使对方变本加厉。
杨光远得寸进尺,虽然身居魏州城下,却频频上疏朝廷,干预中央事务,而石敬瑭也都非常给面子,只要杨光远有所指示,石敬瑭一定照办,为他更改中央的指令。于是,杨光远更加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8月,杨光远奏报:叛军的核心成员之一——澶州刺史冯晖,率军出城迎战,阵前起义,归顺朝廷。
据冯晖说,魏州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完,马上就要支撑不住了。
石敬瑭立即加封冯晖检校太保,提拔成滑州义成军节度使。
前面说过天福年间严重的自然灾害,仅仅是在冯晖投降的8月份,河北地区就遭遇大旱,定州奏:“境内旱,民多流散。”
石敬瑭于是下诏,给定州义武军辖境内的百姓免除夏秋两季的赋税。
诏书刚刚下达,襄州的奏报接踵而至,是汉江的水患。中国幅员辽阔,河北大旱,湖北大水。
同月,河中府、同州、绛州等地也爆发了旱灾。
石敬瑭下诏,给灾区人民免税。
仅仅在一个月之内,后晋的实际控制区就连连奏报水旱灾情,受灾面积几乎覆盖了半个后晋。这只是重大的灾情,被载入帝王本纪的,轻微的灾情或生产事故是不被记载的。
所以杨光远率领大军包围魏州一年有余,对后晋中央朝廷也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魏州城粮草断绝,汴州皇宫里的石敬瑭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宗正丞石帛上疏劝谏,力主招降范延光,以节省财力、人力。并表示愿意独自一人进入魏州城,亲自游说范延光来降。
一年前范延光久主动提出要投降,但被石敬瑭拒绝。原因其实很简单,范延光不是王晖那样的小鱼小虾米,接受他的投降后,如何安置是个大问题,一般来说,都是只能升、不能降,当然,实权是要剥夺或大幅削减的,但爵位和荣誉官职是要晋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