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跋队斩,双刃剑,自作自受(2 / 2)

唐末大军阀 云霄野 2598 字 2021-08-03

按李天衢先前部署,要尽快促成梁军会溃乱崩散。也是因为他很清楚的记得朱温打天下时,曾定下一条特殊的军法:每逢厮杀战阵,军中若有将校阵亡的,那么他部队所属的士卒,也要全部斩首,而这条军令,则被唤之为“跋队斩”。

若按后世军制比较,就好比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在战争中相对阵亡概率更大的中低阶军官,倘若战死,那么无论这场仗打赢与否,所部班、排、连、营...所有士兵就要被集体枪毙。

朱温定下这条军令,也必然是知晓厮杀白刃近战,冲锋在最前线的兵卒伤亡丧命的概率最高,而前阵倘若因士兵恐惧而溃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很容易引得全军阵列混乱。可是在最前线亡命厮杀,也未必会死,而谁要是畏罪惜命,累害得所部上官战死于阵中,则一定会被咎责斩首。所以无论新兵老兵,也就唯有抢在所部上官身前冲杀,而且尽可能附从军令,否则各级带头的将校不幸战死,那么就已是宣判他们的死刑了。

“跋队斩”固然能迫使朱温手下的兵敢打敢冲,使得军队战力立刻能提升到寻常割据势力军旅之上,可是他定的这条规矩,又何止是不近人情,简直毫无人性化可言。

按明朝时节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之时定下了“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的军令,实则在先前各朝也有先例。朱温估计还以为自己是奇思妙想,定下跋队斩军法,逼迫着他的兵更能搏命厮杀。但是战事无常、刀剑无眼,你在最前列冲杀的不管是走卒小兵,还是低阶将官,阵亡战死的概率都大,我豁出性命好不容易打赢了仗,结果所部上官一时不慎战死了,咱们这些生还的弟兄也都要随着他陪葬,这又冤不冤?

所以随着朱温历次征战,也时常有士兵因为所属部曲的上官死亡而逃亡走脱,朱温得知之后,又想出应对之法,便开始逐步命令各部军士都在脸上刺字来记录军号,如此逃亡之人,在各处津都要隘也会被立刻认出,再抓回来治罪。由此军队黥面,于士兵脸上刺字的惯例,到了宋朝倒也更得发扬光大......

可是按史载轨迹,梁军中逃亡者被逼得走投无路,也只得拉帮结伙,啸聚于各处山林川泽当中做强寇贼人,打家劫舍、为害乡里。本来朱温打了几十年的仗,也是要到称帝之后,才愈发意识到这条军法的弊端,所以便废除了跋队斩军法,而颁诏令赦免逃亡啸聚军士罪过,即便黥面刺字,仍由返回乡里。

那些迫不得已做强盗勾当的逃兵,也终于陆续散伙,得以归乡回家。这也使得梁国境内啸聚山林的强盗数目锐减七八成,由此可见多少年来被朱温这条酷厉军法逼迫只能流亡绿林的逃兵,人数又是何其之多......

然而如今朱温篡唐称帝的时日提前了许多年,现在的他多半还以为定下跋队斩军法,仍能迫使麾下兵卒尽可能死战不退。他为国事操劳,也有可能提前发觉自己所制定军法的弊端,但是李天衢通过降将丁会求证,“跋队斩”这一朱温所创的制度,眼下在诸部梁军当中,也仍然是不容违背的军法。

而厮杀中将校突发阵亡,余众虽然情知战后必死,可是被后继的同僚部队携裹着,却也只得奋勇向前,争取在战事趋于尾声时寻路径逃脱。李天衢心说按原本的轨迹,朱温定下的这一条军法也未曾被敌对势力重点针对过...但是我如今偏偏就是要从这跋队斩军法中寻处破绽,着重于阵前狙杀你军中各级将校,那么战事再持续下去,又将会对投入战场的梁军部众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