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的老子劈头盖脸一通教训,周邺一时哑口无言,但也已完全明白他的苦衷。
徐温固然意图独揽大权,可是由他治理朝堂,于上一代国主杨渥闹出的动乱之后,的确收拾残局,尽可能的稳定住国内局势。如果换一个人接替他的位子,也未必会比徐温做的更好。
可是周本又不愿意助徐温扫清异己,毕竟他是个武将,不善于权谋之道,也不知道如何抉择才对吴国更为有利。或许幼主杨隆演再长几岁,会有能力从徐温手中接过大权,而如若不成,杨渥、张颢...就算再把那徐温搞下台,围绕吴国王权的争夺相残,到底还要闹到什么时候?
所以想不明白的事,索性就不必去想,周本现在也只是想尽军将的本分,对其他臣僚之间明争暗斗的态度也极为消极...而眼见周围一众兵卒错愕的朝着自己这边望来,周本又懊恼的一叹,略压低声音又道:
“总之离了宣城,便是眼不见、心不烦。先王过世之后,本来满腔热血,也似是被泼上一盆冷水...如今只要坐在王位上的人还姓杨,旁事我也不愿多管。
到底身为吴国军将守土有责,信州与衢州接邻,我正可坐镇此处,提防吴越国是否有意西侵。如此也算是为杨家守着国门社稷,而不负先王恩情了......”
不久前奋力血战时还勇猛异常的周本再说下去,他的清晰也显得愈发低落...而周邺看自己的老子都已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遂立刻召唤过来一名亲随军校,并低声嘱咐了一番。待他们这一路军旅再启程上路,行至信州治所上饶县时,便将就地安置。
至于吴国都城宣城,就不必回去了......
...当周本驱逐危仔倡重夺信州,却意欲转调至当地驻守,不会返回国都的消息传至宣城。相较于针对刘威、陶雅、李简的敌对态度,徐温却以吴国君主的名义,很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仅如此,周本于宣城官邸中的妻儿家眷、一应家私,也尽可以转运至信州。周本不但掌控当地军政大权,还被加封为雄武军统军,以勉励他坐镇信州,谨防吴越等国的动向。
然而徐温非但不愿招惹这员在吴国勇冠三军的猛将,还大加招抚,算准了他即便领兵在外,也不会与刘威等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也是因为义子徐知诰又从周本的次子周弘祚那边探询口风,大概拿捏得清其父对如今吴国时局的态度。
周本此人,留在宣城也未免碍手碍脚。吴国能征善战的旧臣将才,也终究不能一股脑除尽了...那就莫不如做个人情,让他镇守一方,那么对徐家而言,也仍能起到镇守疆土的作用。
然而徐温本人,不但受封为齐国公,并加官两浙招讨使,他甚至转迁至升州金陵设立大都督府...他退出吴国国都宣城,看似是要避嫌,可是吴国朝堂中明眼人大概也能揣度得清楚,徐温此举的用意大概有三个:
其一,升州金陵,先前便是六朝古都,在长江下游地域也处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徐温不但要把控住宣州,也要利用金陵大力发展军备,才更有机会兼并刘威、陶雅等地方将帅的地盘;
其二,徐温兼任两浙招讨使一职,很明显也是针对掌控两浙地界的吴越国。即便吴国内几方势力相互对持,可是也仍要对宿敌亮出副强硬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