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除了相继遣使赶赴汴京的楚、越两国,李天衢的注意力,很快的又转向吴国那边。
“陛下,确实有以海商的名义至我朝市舶司勘合、转售货物的船舶,继续北上而与契丹接触。所幸我朝先是与契丹达成协议,于辽东积利州濒海地域,周围海岛开设海镇,来往船只频繁,要盘查清楚南面又有哪些藩国与契丹来往的更为密切,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那徐温...如今虽然架空吴主,而控扼宣城朝堂,然而对我朝还算是臣服恭顺。可这方才平定刘威、陶雅那些对头。他便又图谋不轨,妄图暗结契丹对抗我朝...这徐温果然笑里藏刀惯了,也不满足于架空杨氏而掌控吴国啊......”
汴京内朝,偏殿当中,近臣解青将眼下所掌握吴国的动向一五一十的报于李天衢知晓。而李天衢面色从容淡定,看来徐温那边暗做手脚,也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徐温终于斗倒了刘威、陶雅、李简等对头,如今在吴国又被拜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封东海郡王,而仍镇守升州。至于他那义子徐知诰,则已受封为宰相,依然居中辅政...徐温仍将杨隆演那个傀儡按在王位上,实则已是吴国之主,他当然不会甘心一直臣服于我朝。”
先前吴国内部形势不同于史载轨迹,刘威、陶雅、李简等当初一并追随着杨行密打天下的元勋宿将抱团与徐温对抗,而加剧了吴国的内耗。
可是随着掌控镇南军藩镇的刘威,坐镇歙州的陶雅相继病逝...反抗自己的主心骨离世,徐温终于还是笑到了最后,只不过他也不免伤了元气。期间宿将李简虽然也只得认怂服软,并将自己的女儿嫁于徐温的次子徐知询,而表示臣服于实际掌控吴国的徐家;可刘威之子刘崇景却仍要和徐温对着干,虽然兵败而丢了镇南军,但也已带领残部西奔楚国,而致使吴国又因内斗而折耗了一定的军力。
李天衢当然清楚,南吴先主杨行密,比起其他势力的开国君王更有野心壮志...他当年屡屡与朱温对着干,也是要争取入主中原的机会;而徐温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不但要取代杨氏成为吴国之主,同样也要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毕竟按史载直到徐温完全掌控吴国朝堂,再由他义子徐知诰篡权而改吴国号为唐...后来的南唐帝国不同于其他割据势力,而吞楚灭闽,还一直同中原王朝抢着收小弟。直至南唐后主李煜继位,才先后被后周、宋朝打得抬不起头来,之后才不得不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而奉表臣服于中原。
就眼下而言...李天衢知道夺取他义父基业的徐知诰,现在毕竟与徐温还是拴在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所以还是竭尽所能要辅佐义父重整旗鼓、对抗中原。而衡量如今雄踞中原的魏朝国力,吴国不但要联合楚、越等国,却又还能使出什么阴谋诡计,以图压制中原王朝?
李天衢先前便经过思量,而回忆一段史载记述:
知诰用谋士宋齐丘之计,遣使节自海路献美女、珍玩修好,欲联合契丹共取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