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工业基础(2 / 2)

近卫军的封赏是单独进行的,毕竟近卫军不属于朝廷,乃是皇帝的私军,朝廷对近卫军将领只是给了一些名誉头衔之类的奖励,实际上的奖赏还要皇帝自掏腰包。不过人家近卫军可是在战争中出了大力的,朝廷也不好做的太小气,以战时补贴的名义给近卫军官兵按照十六卫的标准发了九个月的军饷,并且没有收回近卫军的战利品。

在封赏过主要将领之后,李元喆又在朝堂上表彰了一批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中级军官和士兵,并给了他们到军校进修的名额。

奖励不多,每人一套长安城里的三室一厅,一枚银制的西域之战纪念奖章,外加两个进入未来城读书的推荐名额和一张面额五十贯的大唐钱庄银票。

这些奖励虽然在李元喆眼中算不了什么,完全比不上他们在战场上的付出,但是受到表彰的军官和士兵却是非常的高兴,不管奖励多寡,皇帝让他们入军校进修就代表着给了他们进身之阶,而且未来城是什么地方?他们的后辈能进入其中学习,毕业之后必定有不错的出路,这可比朝廷给的爵位什么的更靠谱,他们至少不用为自己的下一代而操心了。

近卫军的将领和士兵的奖励比其他部队更丰厚,除了拿到兵部给的补助,李元喆将一半的战利品发给了参与战斗的将校和士兵,表现突出的军官及有培养潜力的秀秀士兵还得到了住房奖励。

李元喆在近卫军提出了一个集资建房的计划,由想要在长安附近安家的近卫军官兵出资,长安东边的近卫驻地修建一批住宅楼。

不是李元喆小气,不舍得出钱给手下的士兵建房,而是他不能开这个头,要是他给所有的近卫军士兵免费分配住宅,其他系统的军队会怎么想?

他不得不考虑影响。

十六卫的官兵听说了此事,也想跟风,见识过长安的繁华和日新月异,许多人也不想退役之后回到老家去种地,所以也向各卫的将领反应了他们的意愿。

要是放在以前,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出现,底层的官兵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过近卫军的出现给了兵部很大危机感,他们再不做出改变,人才的流失便会成为军方的恶梦。

军方的大佬们商议之后又征询了三省和皇帝的意见,得到授权后便在民部低价拿下一块地,找工部借了一群正在进修的建筑人才,用参与保命建房的士兵当劳力,然后就开干了。

十六卫可比不了近卫军的豪横,官兵们拿到的奖励和战利品只够他们建一批小户型的住宅,但这已经让官兵们很满足了,能落户长安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还要啥自行车?

军队欢天喜地的去客串建筑队了,李元喆这个皇帝却是忙的不行,甚至比打仗的时候还忙。

自他离开长安,大唐的工业发展就直线放慢。

灞桥工业区的新建工厂处在半停工状态--没有李元喆从其他世界采购的生产机械,只靠未来城那点可怜的产量,工业区能继续正常生产就很不错了。

爆产能?

等个十年八年的再说吧!

大唐的工业基础薄弱,怎么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都快成李元喆的心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