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规定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是西突厥成为与吐谷浑同性质的大唐附属,国内的经济和军事要受到大唐的节制。
二是战争赔款问题。西突厥需要向大唐支付总计四百五十万贯的综合赔偿,赔款可以分为十年还清。
三是战后的领土问题。西突厥作为战败一方,要将西突厥王庭以北的到金山的领土割让给大唐。
这三条之中不包扩西突厥向大唐称臣一类的脑残条目,大唐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是虚名。
吐蕃还能在停战条件上讨价还价,西突厥却是连还价的勇气都没有,大唐也没有给他们还价的余地。
要么选择接受大唐的条件,要么大唐直接将千泉城连带城里的所有西突厥高层一起清理掉。
大唐就是这么霸道,一点都没有考虑所谓的上国气度。
上国气度这种东西只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才有价值,老子比起强,为毛要自缚手脚?
葛尔东赞赶到伊吾城的前一天,统叶护与西突厥各部头人就在协议上签字盖章了。
大唐虽然嘴上说的是收复前汉故地,但却没有在协议中提一嘴的相关话语。
不知道西突厥高层是怎么想的,但在李元喆心里,这份协议就是大唐内部的一次区划调整而已--反正用不了多少年,整个亚洲都会是大唐的,到时候谁还会在乎一份协议的内容有没有问题?
搞定了西突厥的处理结果,葛尔东赞也到了伊吾城,李元喆亲自接见了他。
毕竟是个历史名人,李元喆还是很好奇的。
只不过一见面刚谈了没几句李元喆就失去了兴趣。
葛尔东赞与没有接受过幸存者培训的房玄龄、杜如晦和宇文士及等大唐名臣没有什么不同,只能说是时事造英雄的产物,有能力,有雄心,但是见识还是短了一些,对未来没有什么明确的认知。
这样的人在大唐的朝堂上一抓一大把,也就是能称得上是一个强人而已,其他的也就那样,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
葛尔东赞的姿态放的很低,力图挽回一些损失。
只是面对强势的大唐帝国皇帝,他口中的各种说辞没有任何作用。
李元喆懒得再和他耽误时间,要不是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见识一下国与国之间的本质,他早就结束了这场无意义的会面。
李元喆让赶过来的唐俭去和葛尔东赞谈具体的细节,然后就带着两个儿子乘飞艇到西域各地的战场去视察了。
此时的西域在唐军的梳理下显得特别的安静。
一座座昔日喧嚣的城池变成了空城,抵抗者葬入了滚滚黄沙之中,投降的也被迁徙到陇右道去了。
地广人稀的陇右道得到了一次人口补充,十几万西域各国的年轻女子和孩子会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更多的西域人口则是被送入关中,各地的驻军将对这些人口进行语言和技能培训,等到他们学会大唐官话并能适应大唐的生活之后,他们会获得大唐的户籍,成为朝廷的佃户,几代之后,他们便是真正的唐人了。
大唐需要更多的人口,只靠国内的自然增长速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李元喆不会浪费西域的几十万青壮人口。
唐军在西域之战中几乎全灭了各国的军队,剩下的都是没有什么战斗能力的老弱妇孺,在大唐强大的文化影响下,他们会很快融入大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