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凉州三明(2 / 2)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史上第一位封禅的皇帝,便是秦始皇,他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东巡郡县。

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皇帝。

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此后第二位便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

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但史记对此却语焉不详,司马迁父子二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随行,这是他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

临终前其父司马谈“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太史公自序》)。

武帝之后,汉朝皇帝只有光武帝封禅,他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率群臣至奉高。

遣派役夫一千五百余人整修山道,驺骑三千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封禅大典,于帝王来说到底有何意义?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甚至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实际上封禅的目的,在于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祷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这种明显带有夸耀自身政绩的行为,可不是任何帝王都有资格举行的。

史上可以明确考证,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中国皇帝,一共只有六位:

秦始皇帝赵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赵恒。

除了没有自知之明的宋真宗,其余五位皇帝,要么就是有开疆扩土之功,要么就是有拨乱反正之绩。

如果仅仅从开拓疆土这一点上来说,刘志自认为也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了。

不过他觉得作为穿越者,连自己本身对国家的期望都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就去封禅的话,只能说也是个好大喜功之辈了。

所以说,这一点他目前还从未考虑过。

至于以后会不会去,那就要看将来他能将大汉建设成什么样子了。

祭祀活动举行了三天,方才结束,从上到下都折腾坏了。

刘志休息了两天才恢复过来,派人召来皇甫规、张奂和段颎三人入宫。

后世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终于聚齐了。

这三人中,张奂还是首次面圣,皇甫规早年间曾入京师洛阳觐见。

而段颎更不必说,是最早追随刘志的功臣之一,权臣梁冀就是他亲手处决的。

因了这层关系,他与刘志之间的关系也最亲近,多年以来,二人除了公务之外,一直都有私下信件往来。

刘志对皇甫规这样的儒将,亦是十分欣赏,他是边疆诸位将领之中,杀伐最轻的一位,向来主张恩威并重。

所以刘志将他放在了北匈奴,就是希望能够促进民族融合,缓和两族之间的尖锐矛盾。

很显然,皇甫规也没有令他失望,这么多年来,他镇守北疆,成效斐然。

三人中,最没存在感的就是张奂了,其实此人精于兵法,擅长作战,只是大汉如今太平得太久了,令他没了用武之地。

此次皇帝在长安祭祖,忽然将他们三大将领召回来,在有心人看来,绝对是陛下要用兵的前兆。

只是大汉如今疆域广阔,又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朝中许多文臣的内心,都很反对出兵。

毕竟如今的情况与当初有了天壤之别,既没有人能够威胁到国家安危,也没有人必要再扩张土地。

不过皇帝并没有公开宣告有开战的意图,因此他们也暂时隐忍不发,拭目以待。

见到三位将军,刘志不疾不徐地与他们寒暄了几句,便直接开宗明义,指着地图说道。

“诸君请看,大汉的疆域图,看起来像什么形状?”

这话问得蹊跷,也问得大有玄机,三人中段颎性格最鲁直,说话也最没有忌讳。

“臣觉得……若除开南洋,看起来很像块马蹄铁。”

“哈哈……说得好!”

刘志拍案笑道:“就是像块马蹄铁,朕左看右看,都觉得有些碍眼,不知道三位将军有何感想?”

这话简直不要太明显了,皇帝陛下想打仗,对闲置已久的将军们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

“陛下的意思,是想攻打发羌和葱茈羌?”

段颎眼睛一亮,他是个地道的武人,这几年马放南山,早已闲的蛋疼。

葱茈羌与他镇守的西域相邻,若是皇帝有意讨伐,那么他肯定是当仁不让了。

所谓的发羌等地,就是如今的青藏高原以及川西和黔西北一带,那里占地广阔,却又地形复杂险恶。

长久以来,只有一些羌族部落零散地分布在那里,由于大多数都是崇山峻岭,攻打困难。

关键那里还是地广人稀的不毛之地,用兵代价极大,而收效甚微,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自秦汉以来,从未有过对西南用兵的先例。

这个情况,刘志作为皇帝,不可能不清楚,既然他能提出来,自然就有必须要打的理由。

当然,这不是作为大汉将军该考虑的事情,他们只需要惟帝王马首是瞻,指哪打哪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