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风流眼(1 / 2)

刘悝的事情在朝中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如今的朝堂,与当年赵戒造反时相比,格局早已完全不同。

肯跟着谋反的人,基本都是些拎不清的家伙,陛下威势正浓,正常人谁会自取灭亡。

何况现在的朝廷重臣,基本上都是刘志一手提拔起来的,吃饱了撑的才会自断前程。

如果不是因为郾太后太过于伤心,刘志自己都没当回事。

没办法,只能让益阳公主带着孩子回宫来住了一阵子,又嘱咐几个小公主和皇子,这段时间尽量逗他们的祖母开心。

到了夏天,太后的身体有所好转,刘志便带着她去了广成苑避暑散心。

因为郾太后担心平原王刘硕会心中不安,又特地让刘志下旨赏赐了许多东西,以示安慰。

也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刘悝的事情绝不会牵连到他身上,让他放心。

这年夏天,刘志正式组建了科学院,聘请已经退隐的房植任院长,与早先创办的医学院,农学院,成为三大独立于太学之外的高等教育机构。

对于朝政,他现在已经不怎么花心思了,主要是因为已经有了成熟的运作模式。

各项制度都比较健全,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几大中枢机构也形成了内阁的雏形,基本上稍微小点的事情已经用不着他来掌眼。

即便是大事也先通过了七部、秘书省和中书省的初步商议,将结果送呈到他面前来进行最后裁决而已。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因为他与朝廷之间达成了信任,更因为他能够掌控朝廷。

亲政十几年,他终于能够从繁重琐碎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开始自由支配时间。

这让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也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

很显然,狩猎这种娱乐方式,他已经厌了,需要寻求新的消遣。

于是他便把眼光转向了趣味性和竞技性更强的蹴鞠运动。

蹴鞠在华夏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丁村文化中的石球。

在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曾大量出土可供游戏的石球。

据说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

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

就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

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而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

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人,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

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

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

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一鞠、单人蹴二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

还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

当时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

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

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

“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者的反映。

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可以说,蹴鞠在东汉已经达到了高潮,成为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的项目。

之前刘志实在是事务繁忙,因此很少参加这种运动,现在既然有了兴趣,便想着改革一下。

此时的蹴鞠大部分都是皮革所制,里面填充毛发,贫穷人家的子弟也有用藤条编织的。

这时代既没有pvc材料,也没有pu材料,但真皮却是大把,只是鞣制技术没有后世先进。

中国古代的皮革技术发展很早,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大量运用。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皮甲的兴起,使得皮革技术开始迅猛发展。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北方游牧部落的皮革制造技术传入了中土。

后来,又融合了古罗马的皮革技术,使得技艺更上层楼,达到了新的高峰。

重开丝路之后,在刘志的倡导下,皮革制品越来越精湛,样式精美复杂的马鞍、皮甲、皮带、皮囊和皮包以及皮衣等等,都刷新了当时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