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允煐来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值得期待,一切看起来也都是让他有着雄心壮志。阑
这个年代的大明不存在内乱,不存在靖难。大明内部不存在什么变数,自然也不存在伤了大明朝的元气。没有伤筋动骨,皇权的交替无比平和,藩王们看起来也都是非常的顺从。
这一切也都是好消息了,可以让他放开手脚去做一些事情了。
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煐看着满朝文武,心里头忍不住有着那么一些骄傲和期待。
虽说现如今开国功勋的群体几乎凋零殆尽,只剩下那么几个凤毛麟角。但是也不需要后继无人的事情,江山代有才人出,大明朝的朝堂之上现在还是有着不少有才之士。
这些人都是他的助力,这些人都可以辅左他将江山社稷治理的更加繁华,可以让他施展自己的抱负。???..coM
比如说自少丧父、游学四方的杨寓,这也就是杨士奇了。授翰林院编修,此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
而另一个杨荣,也是刚刚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与此同时,同科进士当中还有一个叫做杨溥,同样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这三个翰林编修也是三杨,被朱橚大力举荐,被朱允煐看在眼里。阑
这三杨都被送到太子府,成为了太子伴读,要承担一部分教导太子的职责。
虽说这三人现在还缺少一些历练,但是展现出来的才华和能力,确实值得朱允煐大力培养。
这三杨或许可以成为小小朱的重臣,不过他们要是展现出来足够的才华和能力,甚至也可以成为朱允煐的重臣,毕竟朱允煐现在还很年轻。
有才华的人从来都不缺,三杨这样的后起之秀会让人羡慕。但是看到朝堂上的茹瑺等人,也就知道三杨最多也就是一个重复那么简单。
当年茹瑺等人也就是因为有才华才被皇太孙看重,现在成为了吏部天官。三杨只要在仕途上不断的发力、不断的进取,说不定还有很多的机会走到更高的位置。
而徐辉祖、李景隆等人也没什么好在乎的,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出身,他们的起跑线就很高。
“父皇,儿臣觉得迁都的事情虽有万千牢骚,但是也该办!”小小朱一边捏着胖弟弟的脸,一边说道,“儿臣近几日就在大本堂,宗室子弟但凡有所牢骚,儿臣必然训戒!”阑
朱允煐露出笑容,对小小朱说道,“太子做事还算合朕心意,你且要记好。做事,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皇帝但凡有政策,肯定对一些人有好处,也要触犯一些人的利益。”
小小朱一本正经点头,而朱允煐继续说道,“迁都的事情朕肯定要办,得罪人也在所不惜。为何?朕不怕有人牢骚,因为朕的手里有兵权、朕掌控着朝堂。皇帝但凡手里没了权,那就要被文武掣肘,甚至沦为献帝、哀宗。”
小小朱连忙点头,这些道理他自然也明白,他可是跟在老朱身边长大的,没少被老朱耳提面命。虽说有些道理未必完全理解,不过老朱的一些教诲,也是在他的心里扎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