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征战,虽然在极短时间就平定了周唐两国分别策划的动乱,但两国都没有伤筋动骨,是否会有后手还不得而知。
周晴迫切地希望和群臣商讨出一个对策出来。为此,她特地提前将远在西南的朱喜正召了过来。
一场内阁会议紧急召开,朱喜正被特许参见了这次会议。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唐军已经被朕打退了。”周晴轻描淡写地道。
她亲身赶赴前线、分身坐镇朝中的事情并未隐瞒,群臣都知道女帝曾经光临西南和云省的事情。
由于周晴回来的太快,内阁诸臣之前并未得知战事的进度,此时听到她亲口分说,心中震撼之极。
唐军来势汹汹,军队又是极其精锐的玄甲军。满朝上下,都以为非得锦衣亲军出动方能匹敌,普通军队再多也没用。
结果,锦衣亲军尚未全员赶到云省,唐军就被击退了???
“陛下,可否告诉微臣唐军是如何被击退的?”内阁次辅兼兵部尚书郭德嘉忍不住问道。
周晴大略地说了说,依然是那么的轻描淡写,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但是内阁诸臣都深深知道唐军的可怕,知道此番击退唐军绝对那么轻松惬意,心中敬佩油然而生。
“吾皇圣明。”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平学义带头吹捧了一番。
“好了。此番会议,朕不是听你们吹捧的。周、唐两国对我国俱不安好心,眼下他们根基未损,恐怕仍会兴风作浪。诸位爱卿以为朕该当如何应对呢?”
诸臣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朱喜正,他们心知女帝特地将此人召来,肯定是要听他意见的,因此都不急着出头。
朱喜正不慌不忙地出列,“微臣以为,周、唐两国素来交恶。我国不妨结好一方,最好是达成同盟,以震慑另一方。”
周晴微微颔首,“你认为应当结好哪一方呢?”
“当然是结好大周!”朱喜正斩钉截铁地说道。
“大周和我国间隔着十万大山,除非动用飞舟无法运送兵力。此番陛下令汤总督整肃西南,将大周在我国苦心经营的潜势力一举铲除。大周除非倾举国之力出动大量飞舟,否则难以对我国造成威胁。在大唐虎视在侧的情况下,大周根本不可能这么干。因此,大周实际上已对我国无可奈何了,若是我国愿意示好,大周必定接纳。”
“大唐则不然。玄甲军主力未损,只要下定决心,数日内就能直达夏都,对我国威胁实在太大了。即使普通甲士,穿越无尽林海也比穿越十万大山容易得多。大唐有此优势,相比不会轻易罢手。因此,我国只能结好大周以对抗大唐。”
群臣议论纷纷,有人道,“朱先生出自大周。如今虽在本朝为官,心中向着谁犹未可知。陛下,伪帝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说的自然是后党为祸,乃至西南三省叛乱之事。
周晴摆摆手,“不必多言。朕信得过朱先生。”
朱喜正感激道,“微臣感激涕零。”
郭德嘉道,“朱先生所言确有道理。但是大周是否愿意同我国结盟呢?大周可是自居儒学圣地,对陛下登基一事颇有微词。”
朱喜正不慌不忙道,“微臣出自大周,对大周知之甚深。大周表面以仁义自居,其实看中的仍是利益。只要我国派出适当使者,对大周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大周必定愿意放弃成见,和我国结盟。”
周晴饶有兴致地问道,“那么朱先生以为谁会是适当的使者呢?”
“微臣自荐。”
“准。”
会后,郭德嘉留了下来,向周晴进谏:
“陛下,微臣以为,朱先生此去,恐怕一去不复返,还请收回成命。”
周晴淡然一笑,“爱卿勿忧,朱先生必不负我。”
她对王道剑意和自身魅力都有足够的自信。这就是王者的气量。
郭德嘉只得说道,“陛下胸怀波大,微臣佩服。”
言语中,对于她的判断却不是多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