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五十四 对吧,小鱼儿?(1 / 2)

启明1158 御炎 9 字 2022-07-28

根据林景春的了解,苏咏霖为了应对自然灾害,设计了一整套非常详细可靠运转有效的方案。

比如某地出现水灾旱灾,当地的水利工程就是第一道安全阀门,通过放水蓄水的调节,能对冲掉灾害带来的部分影响。

而当本地水利系统无法调节灾害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就说明灾害规模庞大,并非简简单单可以应对,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

而此时,发达的交通运输基础又能给调运粮食提供便利。

足量的粮食从没有遭灾的地区进入灾区,很顺利地平复了灾区的粮价,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发达的基层组织手握大量粮食,就能够安定地方。

于是一场在封建社会能闹得人相食的自然灾害往往在大明地方没有引起任何社会动乱。

损失当然是有的,可是这种损失的程度远远不至于到需要中央介入的程度,地方上自己根据朝廷的《紧急灾害应对管理法》协调就能处理掉这些事情。

而在这种事情的应对上,地方复兴会组织往往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大明优秀的基层组织总能快速响应应对灾害,从而将灾害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全局,于是始终没有大规模的灾害与次生灾害影响到明国的内部稳定。

古时候的一次区域规模的灾害往往会导致一个更大区域的社会危机,进而导致一场全面的社会动乱,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于需要中央出动军队平叛。

而有些时候遇到规模稍大的灾害,就会出现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就能上史书了。

而这里头到底有几分过错属于天灾,几分过错属于人祸,从大明的优秀应对结果来看,或许已经可以明确得出解答了。

优秀的治理水平能够最大限度削减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进而大规模减少财政消耗,苏咏霖正是通过不断优化治理水平,让应对灾害的支出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什么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啊?

根本就不给你发作的机会,根本不给你力挽狂澜的可能性,总是在没发生之前就把工作做到位,发生了一点点的时候就给你直接掐死,当然不会搞得“名动天下”了。

深深明白苏咏霖敢于大规模发动战争的底气在什么地方之后,林景春就从未像洪武二年三年的时候那般认真的反对苏咏霖发动战争,只是出于自己的习惯和吝啬的本性提一嘴。

如今这场西域收复战,同样需要明国国库和地方仓储系统支出巨额物资和钱财,也需要地方基层组织动员数量庞大的民夫、牲畜、车辆参与到后勤运输的工作当中。

全是钱,全是花钱。

包括战后恢复当地生产和投资建设也需要大量指支出,就是个无底洞,一眼看不到边际。

可是不知为何,面对苏咏霖的强势,林景春却也不由自主的愿意相信大规模支出的后面,真的就是如苏咏霖所说的,是看不到的天文数字般的隐性收益。

西域收复战从一年前开始酝酿,期间还有通过戏剧团和树人书社系统对民间进行的文化输出影响,在民间也做好了战争发起的舆论准备。

在作为本次作战的重点地区河西行省和关中行省中,这一类准备也相当的齐全。

军方通过集中教育和《中原西域记》的学习而做好了战争发起的准备,复兴会系统则频繁的出动宣传力量对民间进行西域收复作战的宣传。

后勤方面,财政部提前拟定了后勤方面的一系列支出规定,还有对民夫的补偿政策,得到了苏咏霖的首肯之后,林景春光速离开中都奔赴长安府和兴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