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传檄(2 / 2)

南明靖江王 泱泱大明 3226 字 2021-12-07

朱亨嘉笑着问众臣。

“陛下,虏使官职甚低,毫无诚意,不可相信”,孙金鼎说道。

“陛下,虏使官职低,恰恰说明他们真心想谈,若派高官,反倒可能是迷惑我方之举。臣以为清虏的情形不好,所以想通过和谈,争取时间”,郑封也开了口。

“哈哈哈”,朱亨嘉放声大笑,痛快之极,“鞑子想和谈,哪那么容易?朕要把他们一扫光!”

孙可望笑道:“陛下,是否把他们赶出京?”

“不”,朱亨嘉一摆手,“好好招待来使,答应他们的条件。然后,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大明次辅孙金鼎、通政使钱炜、礼宾院侍郎孙可望热情友好地接见了虏使张学礼和王垓。

通政使这个职务蛮高,正三品,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权。明初时权很大,但因为后来有紧要奏疏直送御前,再加上密折的普及,便成了“清淡衙门”。朱亨嘉不想让大臣太闲,便让钱炜也参与接待。

根据朱亨嘉的圣谕,孙金鼎等人对张学礼和王垓十分客气,请吃请喝,一口答应和他们划江而至。

可当虏使提出签定和约时,孙金鼎又以虏使官职太低回绝了,要其回北京换个一品大官过来签。

张学礼和王垓开开心心地返回北京,很开心。朱亨嘉令人送给他俩很多土特产,让他俩把自己的和谈诚意带给顺治帝。

虏使没料到,他俩离开南京三个月后,大明的北伐便开始了。

??

中华是礼仪之邦,凡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打仗之前,需要作一篇声讨对方的檄文,以表明自己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古往今来,这方面名作不断。什么《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文》、《为李密檄洛州文》等等。

朱亨嘉令御用大文人何吾驺、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朱之瑜等人各写一篇,择优选用。结果,黄宗羲所写的檄文令他最满意,遂令公告天下:

《光武帝奉天讨虏檄》

大明天子朱亨嘉奉天讨虏,檄谕大江以北华夏之民曰:

甲申以来,中国不幸,皇纲覆坠,鞑虏肆虐,遂使大地陆沉,中原板荡。大好山河,异族盘据;灵秀之胄,杂以腥膻。夷我陵寝,易我衣冠,屠我百姓,掠我赀财。处处金钱鼠尾,胡衣猴冠,欲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种族沦亡,近在眼前。凡有血气者,莫不欲啖虏之肉,饮虏之血。

自古皆文明制野蛮,未闻野蛮制文明得长久者。故蒙元倡乱,太祖一战而定。古人云:胡虏无百年之运,信乎不谬。况我中华,自唐虞三代以来,五千年礼义文明,譬如旭日,照耀四方。岂有以中国六合之大、九州之众,一任鞑虏横行,变衣冠为犬羊之理哉?

天运循环,华夏中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正其时也!朕本广西封藩,不忍见华夏沉沦,祖宗蒙羞。为众所推,起义师于桂林,尔来九年矣。秣马厉兵,浴血奋战,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今大江以南,尽皆收复,祭拜孝陵,剑指北京。非朕好战,盖神州大地,岂容久污膻腥?故率义师,廓清寰宇,雪中国之耻,尔民体之。

倘有血性男儿,号召义旅,助朕北伐,朕引为股肱,编为正军;倘有忠义贤良,捐银助饷,朕旌节表彰,流芳百世;倘有屈节事虏,又幡然悔悟,杀虏而降者,朕皆赦其罪,并视其功绩,封授官爵;倘有被胁投虏,临战弃械者,一概免死。如蒙古、女真、缠回等族,有能知礼义,愿为中华臣民者,视之一体。

嗟尔建奴,气数已尽。报仇雪耻,尽在此时!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

人心在明,谁无汉思?北伐檄文一出,立即四方流传。长江以北,心怀明祚的义士无不振奋,积极谋划策应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