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淏恨透了清虏,但他牢记尹善道的教导,一点也不表现出来。皇太极押着他和昭显世子一起去锦州,观察松锦大战,炫耀武力。他大赞,八旗真劲旅也!又装出一副饮酒嬉戏,无心学问的样子。皇太极、多尔衮都觉得这小王子不错,对大清友善,而且还整天吃喝玩乐,是个废物,好控制,不错。
人质生涯,一待便是七年。
返回朝鲜没多久,兄长昭显世子去世,按照愦例,应该立昭显世子之子为王世孙。知子莫若父,仁祖知道自己这个二儿子本事大,欲立其为王世子。不合礼制,遭到多数大臣反对。这个时候,清廷帮忙了,亲清派洛兴府院君金自点支持。清廷还派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祁充格、礼部郎中朱世起等前往朝鲜,于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初三日正式册封其为朝鲜国王世子。
李淏的韬光养晦得到了第一个回报。
后来,父亲仁祖薨了,李淏继位。当时朝中掌权的官员分为四党,分别是洛兴府院君金自点为首的洛党、原平府院君元斗杓为首的原党、金集等“山林”儒者势力为首的山党、金堉等汉城政界官僚为首的汉党。其中势力最强的是洛党。以金自点为首的洛党,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亲清,他们强制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使用清朝年号。
洛党势力很大,又有满清支持,孝宗决定,继续韬光养晦。表面上将金自点等人捧得高高的,暗地里扶植自己的势力。他起用亲明的山党和汉党人士,任命金集为礼曹参判、大司宪,宋浚吉为司宪府执义,宋时烈为司宪府掌令,还召见了已经隐居的斥和派重臣金尚宪。
然后,制造舆论。接受弘文馆应教赵赟的建议,不在仁祖玉册、志石中写入清朝年号,传递出反清的信号。又开始酝酿“北伐论”,计划配合中原反清势力,武力推翻清朝,恢复明朝,一雪丁丑下城之耻。
为了试探大臣的态度,他在一次经筵中强调汉武帝能雪平城之耻,故优于汉文帝。这席话遭到在场儒臣的反对,但宋时烈等大臣却从中悟出了孝宗大王的深意,上疏提出了“修政事以攘夷狄”的主张,就是对孝宗“北伐论”的回应。
见到这道疏,孝宗放心了,朝堂上亲明的大臣还是很多的。于是,准备就绪后一举发难,将洛党领袖金自点流放,原党领袖元斗杓罢官。
接着,改革。
孝宗意识到朝鲜要想摆脱清廷的控制,必须改革,增强国力。
他推广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所创的《时宪历》;推行代贡收米、按田结算的“大同法”;实行推刷奴婢,扩充财政;扩充军备,以李时昉为守御使,负责整顿拱卫京畿的守御厅,将其下属的牙兵改编为铳手和射手。以李浣为御营大将,负责整顿和扩充中央军御营厅,扩充至二万一千人,并在御营厅设置骑兵及炮兵。接着又拜李浣为训练大将,对另一支中央军——训练都监进行整顿和扩充,将训练都监兵由五千扩充到七千余人。将自己的禁军三卫——内禁卫、兼司仆、羽林卫合并为“内三厅”,设左、右别将以统管,同时将禁军人数由六百扩充到一千。对于地方军,实行营将制度,从中央派遣营将来训练和指挥地方军。
一系列改革引发了支持改革的汉党和保守的山党的矛盾,孝宗展现了铁腕,支持金堉为首的汉党,金尚宪、金集、宋浚吉、宋时烈等山党人士全部离开朝廷。
洛党反扑了。金自点被流放后,派心腹李馨长密告清朝,称孝宗罢黜亲清旧臣、起用斥和士人,并密谋反清,还送去了不写清朝年号的仁祖长陵志文文本作为证据。恰好此时孝宗上奏汇报“倭情”,请求允许朝鲜修筑城池、训练士兵来防备日本,同时又请求将漂流汉人船只送到倭馆,惹恼了清朝。多尔衮大怒,派祁充格等六名使臣去敲打朝鲜,史称“六使诘责事件”。
当时“人情震惧”、“朝野汹汹”,传言清兵压境。孝宗听说后也“大惊忧,达夜不寐”,仔细思索后,他决定继续韬光养晦,起用已被罢官的元斗杓为远接使,拉拢原党对付洛党。清使见其态度恭顺,便雷声大雨点小,只问了筑城一事,很快过关。接着,
清使为多尔衮提亲。没法子,韬光养晦!孝宗遂以王族锦林君李恺胤之女为自己的义女,封为义顺公主,嫁给多尔衮。
搞定了满清后,反手收拾国内的亲清派
。粉碎了洛党的未遂政变,将金自点从流放地光阳押赴汉城,凌迟处死,彻底巩固了王权。接着以汉党金堉、郑太和轮流为领议政,主导政局,同时辅以原党及南人的势力。
孝宗严肃地问领议政金堉:“派往明国的密使出发了吗?”
金堉道:“臣已派宋时烈前往南京。他已辞官,即使被蛮夷抓住,也不容易暴露。
宋时烈是山党领袖,也是孝宗的第二位老师,虽然因为守旧、反对改革,被罢官,但却是铁扞亲明派。
孝宗对宋时烈的气节和人品是十分放心的,点点头道:“金卿派宋时烈去办这事甚好,宰相气度也!”
金堉笑道:“殿下,臣跟宋时烈虽然政见不同,但并无私仇,都是一心为了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