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国府宣城县,提起沈家大宅,无人不晓。
沈氏是名门望族,上一代家主乃是大明朝名将沈有容。现任家主是沈有容第四子沈寿岳。当年沈寿岳和弟弟沈寿峣组织义军抗清,兵败后沈寿峣被杀,沈寿岳回到老家,闭门不出,安心谈书。
宁国知府张献素对他不放心,派同知张经猷、照磨(掌管宗卷、钱穀的属吏)韩旺喜假意与其结交,实则暗中监视。不料这二人被他一腔正气所摄,反被其策反,上报张献素说,沈寿岳日日在家读书,并无反意。张献素遂不以为意。
所谓在家读书,不过是等待时机而已。监国靖王大军北指,大明忠臣沈寿岳自然憋不住了,四处联络义士,又派人联系朱亨嘉,制定了一个袭取宁国、宣城二县,乃至太平府、广德州的计划。
朱亨嘉欣然同意。也正是该计划,促使他三路分兵,准备在泾县围歼济度和洪承畴。
汤斯祜问沈寿岳:“巨山兄,监国那边怎么说?”
“监国同意了,他已派恩平侯高明贵兵发宁国,与吾等里应外合”。
“好”,汤斯祜叫了声好,旋即又道,“宣城鞑子兵少好办,只是宁国恐怕不易取”。
清军将主力集中到泾县、宁国、太平、旌德诸县,宣城空虚,只有一个守备八百兵。沈寿岳手中有父亲留下的两百多上过战场的家仆,汤斯祜亦有一百多家仆,安和尚有二百余江湖义士,他们还策反了同知张经猷、照磨韩旺喜、捕头管得生、宁国营兵士许大成。其中管得生甚为重要,不仅管着快班,也兼管着皂班和壮班,手下有各类衙役三百多人。许大成也策反了几十个宁国营兵士。又有宁国府武生汪伸与他们合谋,汪家亦有百名壮丁。
宣城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过宁国县却有清军左标提督李本深率一万兵马驻守,所以汤斯祜说宣城好办、宁国不易取。
沈寿岳微微一笑,“贤弟勿忧,吾已派安和尚、许大成去联络宁国义士马义魁、方开之、高继先、于生之、吕四九、周惟德,还有胡君信、汪文仲,让他们去宁国潜伏。宣城是宁国府治,吾等先在宣城起义,李本深闻之必从宁国派兵镇压,如此宁国便空虚了。只要恩平侯的大军攻破千顷山或紫山,抵达宁国城下。便让胡君信带人四处放火,夺取城门,里应外合。如此,宁国必破!”
汤斯祜大喜,“巨山兄此策甚妙!”
沈寿岳又笑道:“愚兄还有两个喜讯要告诉贤弟,只怕贤弟听后更会欢喜得夜不能寐呢”。
“哦,兄长快讲”。
“其一、伪清广德州知州于浩、建德知县王天福欲和吾等一起,归顺大明;其二、许大成有个结义兄弟王田是芜采营军土,据他说伪清芜采总兵卜从善,闻监国斩杀尼堪、吴达海后,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归降之意”。
“太好了!天佑大明啊!”
“等宣城起义后,吾欲让贤弟去芜湖,劝降卜从善。贤弟可敢去?”
汤斯祜慨然道:“兄长说得哪里话,吾乃大明解元,为大明尽忠,理所当然,有何不敢?”
??
陶记饭铺的雅间,酒意浓浓。“老春”烧酒很烈,义士们喝得很尽兴。
“安大哥,您和许兄弟约我等至此,究竟有何吩咐。请说吧!”
胡君信、马义魁、方开之、高继先、于生之诸人望着安和尚,迫不及待。
安和尚神色一肃,“吾此来,是奉沈公之托,请诸位兄弟回宁国县潜伏。等王师至宁国时,里应外合,放火、夺城门。诸位可敢去?”
一听安和尚提到沈寿岳,众人无不敬仰。沈家满门忠烈:沈寿岳、沈寿峣组建义军抗清,沈寿民、沈埏、沈廷璐义不仕清,沈士柱在芜湖反清,“江左称家世忠节者,常首推宣城沈氏”。
众人齐说愿往:“沈公有命,我辈岂敢推辞?”
“好,这才是吾安和尚的兄弟,实不相瞒,吕四九、周惟德,汪文仲三位兄弟已经先行潜回宁国了。沈公说了,蛇无头不行,宁国诸义士,皆由胡君信指挥”。
“我等皆愿听从胡大哥号令!”
胡君信亦昂然道:“胡某愿和诸位兄弟同生共死!”
马义魁忽然道:“既然大伙情投意合,不如在此结拜为兄弟如何?”
众人齐声叫好。
遂挂上关公像、摆上三牲,取了活鸡,燃上香,饮了血酒,交换了“金兰谱”,结拜为结义兄弟。
从此,江湖上多了段“七兄弟”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