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之人看的好生无趣,看清楚了是哪些人之后,便都中途退场回家去了。
为期三日的考试结束,各县乡汇聚而来的人群逐渐散去,学堂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斗耆国却掀起了新一轮的学习热情,要求入学之人猛增。
聂伤对教育极其重视,只要国民愿意学习,他会尽力满足。
各处学堂开始大量扩招。
教习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刚刚获得认证的两百多名识者,除去上了甲等班的和当官的之外,还有一百多人。
其中十五人在甲等班和官员选拔考试中都表现优异,得到了进入县学堂任教的资格。还有四、五十名表现良好的,也可以在乡学和村学做教习。
当教习是可以加分的,为了下次考试能顺利通过,几乎所有有教习资格的人都选择到学堂任教。
当然也有少数人不想担任教习工作,以免耽误自己学习。这些人都是不愁吃喝的贵族,他们选择继续上学,在以前的同学教鞭下做学生。
教习不缺了,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
斗耆国再富也不可能实行免费教育,更别说本来就不富。
以前教育规模小时,官府也只承担了教习的薪水和学生的一顿午饭。现在多出了好几倍的学生和教习,花销更是以指数级增长,把斗耆国卖了都承担不起花销。
可是若把负担都分到国民头上,让每个学生都交高昂学费,教育就会成为少数贵族的奢侈品,最终导致垄断腐化,阻碍社会进步。
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向民间求助。
聂伤和高层官员们商议过后,制定了教育资助政策,以封地、爵位、虚阶官品、荣誉、称号等种种虚名,和贵族富户们换取资源。
此种手段还是史上首次,有钱人很吃这一套,纷纷出钱换取虚名,都觉得很赚。
获得官爵的就不说了,称号也特别抢手。
比如某村,本来没条件建村学,村里的贵族出钱开办之后,便以他家族命名,‘某氏学堂’。
从这所学校出来的所有学生都可以说是他家培养出来的,打上了洗不掉的烙印,对家族的长远利益来说十分有利。
总之,富户们踊跃出资,教育经费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接下来是教育内容,也要进行扩充。
长期跟在聂伤身边耳濡目染的学混们,收集整理了他的讲课内容。在在聂伤的指导下,编订了语文,数学,哲理、物理等学术教材。
虽然其内容浅显的可笑,零零碎碎,错漏百出,但却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最科学的文献,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
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第二次开天辟地。
有一群专业学者级别的学混帮忙,聂伤编写教材的工作量减少了许多。随着学混们对他的思想接受、领悟的越来越多,开始举一反三之后,聂伤就更加轻松了。
新的教材很快就编了出来,并在学堂开课前分发了下去。新扩充的内容只字不提天帝,通篇都在强调神农精神。
学混们还觉得一级教学体制太过粗陋,建议学堂实行分级教育,逐级增加学习内容,提高学习难度,以培养高中低各类人才。
他们的想法正是聂伤所想,只因为以前教习不足,所以他只能进行简单的划分。现在有了足够的教习,确实需要慢慢提高教学级别。
他同意了这个提案,大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礼部和学混们商议。
村学暂设一个年级,为一年级,乡学增设一二年级,县学设一二三年级。
每个年级学习一年,通过考试升级。都城大学堂再加一个甲等班,学习最高等的知识。今年只需增设二年级就行,另外还要筹备更高年级。
这个提议虽好,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教习们要重新划分,还延缓了人才供给速度。
事情虽然有些复杂,但新组建不久的官府表现欲`望非常强。他们为了向国民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越是难做的事情就越要去做。
礼部众官上下一心,终于在开学前把乡县的二年级设立了起来。并选拔出了合格的二年级教习,还通过考试让一大批学生进入了二年级学习。
聂伤见学混们干的非常出色,干脆再建了一个国学,只收最顶级的学者,专门研究学问。
然后将自己的甲等班也迁进了国学,还把学混都赶到了国学任教,自己有时间就教他们,没时间就让学混们带着学习。
斗耆国的教育体系自此有了基本框架,接下来哪怕聂伤不再干涉,它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夏收过后,所有新老学堂都顺利开学,二年级教育也开始运转,一起都按部就班,并无太多麻烦。聂伤和官府众官员总算松了一口气。
随着斗耆国学堂名声越来越大,还有租借在外的教习的影响,斗耆国俨然成了周边方国的学问圣地。
许多外国的求学之人涌入国中,也要进入学堂学习。民间反对声音很大,都不想外国人抢夺自己的教育资源,但聂伤却力排众议,允许外国人进入学堂学习。
在他的指点下,官府趁机做起了留学生意。
对成绩优良的学生不但不收学费,还给予生活补助,以诱使这些人才将来能为斗耆国效力。其他普通学生却要缴纳高额的学费才能入学。
能出国学习的,绝大部分都是家境优越的贵族,不在乎那点财货,反而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消息传开后,前来留学的贵族越来越多。这些人不但交学费,还在斗耆国吃喝消费,逐渐成了斗耆国的一大财源。
(感谢书友博兹瓦纳的南瓜农的打赏,这位朋友这几天一直在打赏,非常感激。感谢书友麦子3501投出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