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继位,国内局势大变,利益重新分配是必然之事。
聂伤继承了老侯的家产,谁也插不了手,但仲喜一派倒下,却留下诺大的一块肥肉,众人流着涎水等待瓜分。
老贵族们没有为新君出过什么力,不过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聂伤不得不分给他们一些好处。
山阳家分到了最大一块肉。聂伤信守承诺,把靠近山阳邑的北邑之土割给了他们,大概是北邑领地三分之一,只多不少。
山阳家的贵人异常满意,当即对其他家族宣称,他们家之所以能分到这么多利益,是因为他们暗中支持聂伤反攻仲喜的缘故。
本家嫡子公吴冒着生命危险,在其中串联消息,联络各方势力,又将国内形势,军队情况和仲喜的行止都一一告知了聂伤,才使聂伤能对仲喜精准一击。当然,这也家族鼎力支持的结果。
总之,山阳家也是这次政变的重要参与者,为新国主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一说法得到了聂伤的认可,双方互有默契。
山阳家是在站队,他们用这种办法将自己推到一个不能背叛聂伤的境地,聂伤若被推翻,他们的行为就会被反叛者清算。
其他家族也分到了不少土地,也是聂伤从仲喜那块肉上割下来的,不过他们得到的只是边边角角,没有山阳家那么肥。
就算如此,这些家族也很满意了。毕竟他们没有任何功劳,新国主没有趁机吞并他们,反而给了他们好处,已经仁至义尽了,还能有什么怨言?
分割了这么多利益出去,聂伤并没有多心痛。
因为他只是割地而已,这个时代的土地多得是。最重要的生产物资——人口,一个都没从他手指缝里漏出去,只要有人口,想开辟的多少田地都可以。
老贵族都分到了利益,同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聂伤以国内局势不稳为由,命他们每家出少量士兵,各家提供甲兵粮食,再加上国主领地的士兵,组成了一支戍卫队,由国主直接掌握。
新国主刚刚继位,没有安全感,做出掌控兵权的举动,大家都能理解,仲喜一上台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而且国主要求提供的士兵人数很少,实力最强的山阳家也不过十五之数,其他小家族甚至只出了三五人而已。
所以各家族都没有太在意,一口就允了。
众家族提供了八十人,聂伤自己再出二十人,由此,他手中掌握了一支一百人的直属军队。
如果按正常的征兵方法,他接手的领地里最多可以征发一千士兵,其他家族也可以凑出一千之数来。但那毕竟是临时征发的,士兵们平时都是生产者,不可能长期脱离生产。
所以,这一百人的直属队,聂伤准备当做全脱产的职业军队来训练。
别看只有一百人,他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其消耗之大,能抵上一千农兵!
没办法,此时的生产力着实太低了,负担不起常备军。
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常备军,商国的常备军都是由贵族子弟担任,平时做一些随行、护卫、田猎之事,称为‘大卒’,就是军官,还有高级兵种‘舆戎卒’,就是战车兵。
一到有战事时,便急征平民入伍,称为‘登人’。这些平民士兵大都作为徒卒步兵,能即可补入所属的贵族军官手下,迅速成军。
而一些看家护院之事,则是由领地的平民士兵轮流承担的,除了为王室服务之外,大小贵族是不屑做看门狗的。
这样的军制很符合时代背景,做到了战力和生产力的平衡,不过军队的作战能力明显不如后世的脱产职业兵。
所以,聂伤建立的可能是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其战力自是不用怀疑,但是负担却极重。
不过他并不担心,他心中踌躇满志,相信自己一定能在短期内大大提升斗耆国的生产力水平,不但能供养得起一百常备军,还能不断扩大常备军的规模。
这都是后话了,此时,他又借戍卫军队的名义,提出征收军费一事。
既然大伙都同意为各家出的士兵提供给养,不可能真的让士兵每天每顿都回家族吃饭吧?不如把他们消耗的粮食布匹等物资按时按量送到我这,我给他们发放。
各家想想也有道理,不过几个、十几个人的给养而已,每月给侯城送点粮食和麻布就完了,也省的麻烦。而且等上一段时间,待新国主坐稳了位子,就会把人放回来。
此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