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封锁带来的困境(2 / 2)

敌人没有有效的治疗而少了一万人,我因为积极有效的治疗而多了一万人,这么一增一减,可是非常可观的。

要是每一场战役都这么大,长久下来,大康当然是受益的一方。

一方面是人手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更多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能活下来,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有极大的好处。

新兵组成的队伍,和老兵组成率领的队伍,那打起仗来是绝对两种水准。

别说是硼酸皂了。

自从开始打仗之后,就连肥皂,大康朝廷都严禁出口到外面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允许。

因为肥皂其实也是有不错的消毒作用的,至少比那些外族们的土法子好得多。

之前他们还能买一点,但是早就被国内的贵族们囤着了,打仗的军队根本没有得到多少——在这些部落组成的国家里面,贵族才是最重要的,战士不过是粗俗的奴仆罢了。

而且从现在开始,最少三五年、七八年,大康都不可能再卖一点战略物资给他们了。

这个决定对裕王府的生意有很大的影响。

毕竟陆地上的那些外邦城镇、部落,都是很大的买家。

封禁了他们,对他们是非常大的打击,但对柳铭淇来讲,也是比较大的打击。

不过不封禁他们又不行,促进商贸、卖给他们所有需要的东西,让他们缓过气来之后,受打击的还不是大康?

这样做损失的可不仅仅是柳铭淇一家,还有许多和外族做生意的,全都要受影响。

这些商人的生计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也是朝廷诸位大佬和皇帝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好几十万人呢!

够他们头疼了。

所以你看,当皇帝哪有那么好?

如果你不想当一个昏君,就得被累死。

别不信。

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是活活累死的。

像是乾隆那样的皇帝,才算活得通透的。

他前面二十年励精图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后后面四十年又纵情享乐,亲手把自己打下的盛世给直接摧毁掉了。

要不是他儿子——也称得上明君的嘉庆皇帝战战兢兢努力填补窟窿,大清还要提前灭亡三五十年。

说起来,柳铭淇家里的另一个生意,今年也做得挺好。

那就是骨瓷。

按照柳铭淇的配方做出来的骨瓷,经过了师傅们的不断实验打磨,如今已经在京城周边都打响了名声。

柳铭淇深深知道营销的好处。

他第一时间就把骨瓷贡献给皇帝,然后众位王伯们的府上也送一些,丞相、六部尚书等也送一些。

这样过后,他就开始把这些骨瓷放置在了自家的店铺里面。

正巧裕王府商铺里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什么货的,这个骨瓷一进去之后,许多人就看起了稀奇。

骨瓷最大的特点就是晶莹剔透,虽然在厚薄上面、精细程度上比不上我们的薄胎瓷,可是人家的东西很多啊。

薄胎瓷做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出一套,骨瓷就不一样了,那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

经常在店里摆着的就是吃饭的碗、盘、碟、勺、盆、杯……等一套,看上去无比的协调,又很是好看。

关键在于,这骨瓷的价格很便宜。

同样的一套薄胎瓷,恐怕需要上万两银子。

但普通的一套骨瓷却只要三五百两就可以了。

如果你要得多,那还更加便宜。

京城的富豪们是很多的,再加上官员、宗室、贵族们,他们都有设宴装比的需求。

家里如果在宴请宾客的时候,来上这么一套,的确是很有点气派。

别说他们了。

就是那些好一点的酒楼、花楼,也会买上三五十套,专门供招待贵宾所用。

去这些高档地方消费的冤大头很多,只要你让他觉得值得了,区区千儿八百两的消费,完全没问题!

当然了,这里面也要分档次的。

最高档的骨瓷一套两百多件,售价也能达到两千多两。

这里面分成了十几个档次,丰俭由人,大家都能买到自己喜欢要的骨瓷。

这就显得很人性化,销量自然噌噌噌的上去了。

也就是现在在禹州的骨瓷工坊规模不够大,工匠师傅们也不够多,所以产量上不来。

但就这么的,从四月份正式出产以来,已经卖了足足六千套,销售额都达到了三百万两银子。

瞧瞧!

这就是新技术的重要!

如果等到规模扩展个十倍,一个月能稳定输出两三万套骨瓷了,再把这些骨瓷卖到东瀛、爪哇,甚至是卖到西方去,那他们还不得把骨瓷当成传家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