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燮元明白,对方背后站的就是皇帝,代表的就是当今的皇上利益,如果他坚持要拿走一半,朱燮元也都拦不了。
谁知道许建强并没有提出要一半,甚至都不要,最终要了一笔银两,也都是用于赏赐给他手下的,让他的手下有一笔银子,算是来这一趟的程仪。
许建强依旧还是身穿那一套坐蟒袍,然后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这让朱燮元大为感叹,如果每个太监都像许建强这一般,大明就有救了。
朱燮元开始感激许建强,也都开始知道皇帝为什么会破格的重用许建强,会放心的让他做这么多的事情,而且还让他做太子太傅,朱燮元他就在想,就应该让许建强去教太子,让他学习这一样的手段。
大明现在是处于国破家亡之时,兵荒马乱,天下人心惶惶,就连朝廷也都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作为如此艰难的时世,作为大明帝国未来的领导人,他要学的不是诗子经集,而是要学生存之道。
当然许建强这么快赶回北京,也是因为皇帝一再的派出的特使,持金牌让他回去。
许建强是崇祯皇帝信任的人,朱燮元也勉强的获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虽然他们在夷陵之下大败,并且退向了南洋。
但是朱燮元的能力,崇祯皇帝是十分了解和明白的,他一时战败,并不代表一辈子战败,朱燮元是大明少有的,能征善战,而且忠心耿耿的老将了,这样的人不用,还能用谁?
国难思良将,崇祯皇帝也都先后的下达了旨意,起召了大量前朝或者是以前被他贬斥的文武官员,希望这些有才能,有声望的人,重新出山为大明效力。
重新征召的人员之中,崇祯皇帝最希望起召的,就是前兵部尚书孙承宗,孙承宗曾在天启朝、还有本朝都出任兵部尚书,先后做了不少的大事,乃名闻天下之帝师。
但是在崇祯四年,孙承宗巡视松山、锦州等,上书朱由检关内外政事,朱由检全部采纳,又加孙承宗太傅,兼领尚书衔,子孙世袭尚宝司丞,又赏赐蟒服钱币等。
同年七月,因先前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建奴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
十月,祖大寿投降,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而后孙承宗在高阳城回乡居住。
按道理说像孙承宗这样的老臣,已经两次的执掌大权,也都两次的贬斥,是不会再做任命或者是征召了,但是现在的大明,实在是没有办法,实在是到了穷途末路,山穷水尽之时,所以皇帝才会亲自的写了一封信给孙承宗,言辞恳切,要求他重新出山。
孙承宗可是天启帝师,一代名臣,在朝野的威望极高,如果能让这一位老臣出山,也都可以大大增强朝廷方面的实力,现在的大明可是十分的要命,这就是要兵无兵,要良将无良将,所以崇祯皇帝才会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增强他的实力。
也是因为崇祯皇帝察觉到了危机,所以在他身边第一亲信大将许建强办成了洛阳的大事以后,马上就把他召回来,让他在身边出谋划策。
许建强此人,虽然没有什么文才,也不是进士出身,但是其能力却是相当的出众,眼光也都非常的好,在担任官员以后,可是办了不少的大事,为皇帝解决了不少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大臣,才是崇祯皇帝想要,他甚至在想,如果他身边多几个像许建强、王承恩这样的人,大明绝对不会像今天这般的穷途末路,风雨飘摇。
国难思良将,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身边无人可用,非常的孤独之时,才连夜的将许建强召回在身边,一是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让他教导自己的几个皇子。
崇祯皇帝现在也算是真正的明白了,这就是大明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改变以前的那一种作风和做派,否则就是死路一条。